今天去看了一部印度电影,叫做《嗝嗝老师》。主人公是一个患有抽动秽语综合症的教育系女毕业生奈娜,渴望成为老师却因为总是发出打嗝似的怪声而屡屡被拒。总算争取到了一个教职却被分配在了最差的F班。学生们都来自贫民窟,起初非常淘气,但是在奈娜的关爱和创新教学下,学生们爱上了学习,战胜了恐惧,也学会了如何做人,成为了超越A班的杰出学子。
《嗝嗝老师》是印度影片一贯的风格:情节简单朴素,却感人至深。我很喜欢印度电影唱唱跳跳的风格,音乐和舞蹈比语言更有感染力。整部片子温情而充满正能量,让人流泪又不时会心一笑。以下是几个令我感触最深的地方。
改变偏见,从自我改变开始
最初,F班的学生们因为受到学校不公平的对待而心怀不满、叛逆滋事,采取诸多报复性行为来向学校证明自己是多么难管教。但是奈娜教导他们,报复和怨恨是没有用的,改变偏见要从自我改变开始。她拿粉笔举例,整根的粉笔在黑板上写字会发出刺耳的刮擦声,而只要折断粉笔用半根来写字,噪声就消失了——小小的改变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突破。如果他们想要获得认可和尊重,首先应该改变自己,不再沉迷恶作剧,而是珍惜受教育的机会好好学习,向瞧不起自己的A班学霸们证明自己有多优秀。
乘着恐惧飞翔
关于战胜恐惧,奈娜老师给出了一个好办法。她让学生们把害怕的事情都写在纸上,然后折成纸飞机放飞,意思是让恐惧载着他们飞翔。有两个顽劣的学生一直害怕信任他人,因为觉得自尊心受损而破坏了A班的竞赛模型,结果奈娜和全班都受到牵连。后来他们意识到自己不是害怕被瞧不起,而是害怕信任他人,于是主动折好了自己的恐惧纸飞机✈️,开始敞开心扉接纳他人。
素质教育的魅力
奈娜老师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典范。在操场上用扔鸡蛋的方式学习抛物线,在数学课上引入物理学的知识,因为她觉得生活中的问题从来不是单一学科可以解决的。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对于“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完美诠释。学生们起初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但是她发现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一个学生打牌非常在行,因为他心算能力特别强,于是她鼓励这个学生,不要只会耍小聪明,要立志成为投资专家,去最大的赌场——股市——赚大钱;一个女同学擅长做菜,奈娜告诉她盐要后放就是化学知识,她可以成为化学家。如此如此,学科知识都是蕴含在生活中的,如果能在生活中做好一件事,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人人都能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看到这里我感触万分,中学时候我也觉得学习枯燥乏味,迫于考试压力不得不背公式刷题。现在看来学习应该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要跟生活结合起来,从生活中体会知识,又通过知识改善生活,而不是死读书。
以身作则,行为师范
A班的某学霸为了害F班的学生,故意给他们错误的试卷,这件事被A班班主任知道之后,他在年级表彰大会上主动背了锅,说是自己提供了假试卷。一开始我还挺讨厌这位目中无人的A班老师,看到他这一举动,我突然觉得内心暖暖的。奈娜不相信假试卷是他给的,他说,我也不相信当时教室爆炸是你弄的(言下之意,我们不都是主动为学生背了锅么?)。老师们对学生的包容令人动容。正是在男老师的感化下,A班肇事的学霸感到非常内疚,主动上交了自己的荣誉勋章。可见老师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多么重要,如果男老师默许了这一使诈行为,这名学霸可能就从此养成了背地里放冷箭的恶习,成为危害社会的毒品。
关于教育公平
印度贫富差距很大,贫民窟的孩子连吃饱穿暖都成问题,更谈不上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因此只能一代代继续贫困下去。即使像影片中一样,有了受教育的机会,他们也会因为生活环境的不良影响而沦为问题少年。而富人家的孩子却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都是第一流的。我觉得中国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也比较严重,北上广的孩子从小接受的就是素质教育,不仅老师是名校学霸甚至海龟,而且有机会接触各种兴趣社团和大型活动,综合素质普遍优于二三线城市的孩子。农村的孩子受教育的机会就更加少的可怜,有一个家在农村的孩子爸爸曾经问我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给孩子补习英语口语,乡下没有培训机构,我当时心里一惊,城里的孩子总是被逼着去上各种补习班,而乡下的孩子却没有机会上。为什么含着金汤匙和铁饭勺,命运是如此不同?
好的电影就像好的书,能引发人的思考,促使我们继续去探索发现相关的知识。我想《嗝嗝老师》就是这样一个触发点,让我们不断思考教育的内涵,并不断寻求自我教育与突破。但愿从此我们的心里能住进一位嗝嗝老师,不断鼓励我们:不要问为什么,而要问为什么不;不要怨天尤人,要努力改变自己;不要被恐惧压垮,要乘着恐惧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