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成长计划—2018互+暑期乡村教师研修营启动仪式》学习体会
经过短暂的休整,6月30日晚上,我们迎来了“兴成长计划——2018互+暑期乡村教师研修营启动仪式”,愉快而充实的“兴成长暑期教师训练营”正式拉开了帷幕。
节目开始通过一段视频,展示了上海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美好前景,畅想了未来教育发展的宏伟蓝图。接着吴虹校长为我们介绍了参加这次暑期教师训练营学习,来自13个省、38个区县教育局、1788所学校的17929位教师以及互加青椒计划的学员们。这天上午,广西梧州市蒙山县教育局还特意召开了全县“互联网+教育”工作启动仪式暨教师培训大会,各地教育部门对这次培训的高度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接下来吴虹校长介绍了刚刚发布的上海2018蓝皮书报告里,上海市电化教育馆张治馆长的畅想之一:每所学校都是虚拟学校的组成部分,虚拟学校与实体学校无缝融合,满足人人时时处处可学的需求。而此时此刻我们就是在虚拟学校学习,有人在医院、有人在家里、有人在办公室……今天的学校不是我们想象的样子,甘肃定西红土学校的四年级学生董欣煜同学也在家里与老师们一起学习,白天在学校有网络课程,晚上在家里有平板学习。昨天董欣煜同学就是这样和老师一起交流,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孩子也可以参与到课程中来,“今天我们教师不生活在未来,我们的孩子未来就将生活在过去”,我们今天的努力就是为了我们的孩子有更好的未来。
前两天,上海市电化教育馆向全国发布了《2018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蓝皮书》,对未来上海信息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发布。其中有这样一段话,特别引人注意,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蓝皮书》专家组成员任友群老师给我们提出了四个前置问题的思考:
1.思考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下一步的总体方向发展;
2.思考教育信息化“先建地区”如何保持领先的问题;
3.思考如何有效提升教育工作者信息素养的问题;
4.思考如何有效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问题。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春风已经扑面而来,乡村娃娃们都能用上了网络、用上了平板,我们不能再等待和担心,我们只有努力学习,掌握现代教育知识和技能,早日进入信息化发展的快车道。
接着上海市电化教育馆张治馆长为我们作主题报告:学校3.0时代的教育新图景。
1、学校形态的演变
学校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的,并且不断进化的一个机构和组织,学校形态的进化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①原始的学校形态:这张图片中的场景也许是我们能够想象的最早的一种学校形态。一位长者口述他的经验,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把这些智慧传递给后生,这是学校的一种原始的形态。
②学校1.0时代——适应农耕文明,具有以下特征:知识短缺、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教育是传道,学习是求学。
③学校2.0时代——适应工业社会,其特征如下:适应工业革命时代的社会需求、教学走向大众化、班级授课制成主流。我们现在的教育大多脱胎于新式学堂,很多学校都以规模化、标准化、同质化而显现,培养的学生好像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改变。
④学校3.0时代——适应信息社会和智能时代,具有以下特征:海量的信息知识;信息对称;以个性和创新为时代标志;学习不再成为生存需要,动机鸿沟显现;学校概念越发模糊化;角色边界不清,跨界成为新常态;人工智能无处不在;学校概念将发生颠覆。
张馆长还从动力系统、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学习时空、教学活动、教师角色、技术的作用等七个方面对各个阶段的学校形态进行了比较。
2、未来教育新图景
学校3.0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变化,我们畅想未来学校的新图景:
①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数字画像,升学将基于信任而不是分数,教育进入后文凭时代。
未来的学生文凭将不再是一张纸,更多会是记录课程学习经历的数字档案。学生的学习评估不仅看考了多少分,更关注学生在哪里学习、学了哪些课程。他在学习中创造了什么、分享了什么、体验了什么、收获了什么等等。
大数据给每个孩子都制作了数字画像,教育数据量化,有利于个性化教学,针对每一个孩子的多纬度分析,实时全面的关注,及时正面干预。其中,群体画像也可以用于班级教学管理。
②每位教师都有一个人工智能助手,教师角色发生重大转变。
进入学校3.0时代,教学不再依靠传统教师。人技协同课堂的涌现,教师的工作将根本转变,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基本上可以由机器取代。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成为学习的陪伴者、动力的激发者、情感的呵护者。
③每一门课程都有知识图谱,自适应学习得以实现。
知识图谱技术深度嵌入学习系统,将会开发出针对不同内容的自适应学习系统,从而让大规模因材施教成为可能。针对不同学生推出不同的学习内容,如美国研发的knewton——强大的适应性学习平台,可以针对不同的图谱、针对不同的学生,生成不同的学习路径,最多可以生成27亿条不同个性化学习路径。
④每一项业务都可能被技术公司瓜分,课程外包将常态化。
未来学校的管理者将会在购买服务、评估服务和遴选供应商和管理供应商的业务上投入越来越多的精力,课程服务的专业化将让课程外包常态化。
⑤每所学校都是虚拟学校的组成部分,虚拟学校与实体学校无缝融合,满足人人时时处处可学。
在学校3.0时代,虚实交融的泛在学习将是学校的常态。它是一种虚实结合的复合体。虚拟学校是一个全体民众共建、共享、共治的教育平台,是社会的基础设施。它像空气一样可免费使用,实行基本教育资源的免费供给。人们不管在哪里,都可以获得虚拟学校的智能服务。
⑥每一种阅读都被记载,屏读成为常态,技术深度融合会极大提升认知效率。
在未来社会,信息传输方式也将多元化,借助AR/VR的超媒体世界带领学生多感官参与,认识效率将极大提升。
⑦每个人的作业都不一样,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支持面向人人的个性化学习。
每位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路径将被记录,通过学习分析技术,形成分析结果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和教师;结合语义wed和自适应引擎技术,通过自主选择或系统智能驱动的方式,为学生按需提供个性化服务,促进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
⑧每个人的学程都是定制的,学制的概念将基本消亡,学习就是一段不一样的旅程。
3.0版学校的学制概念将基本消亡,教育周期弹性化,学制更加灵活。学习成为生存的需要,伴随人的一生。学习、就业、创业无法区分。学习不是特定阶段的统一任务,而是成为人生的一段旅程。
⑨每一种学习都被尊重,学习更加多样,创客学习、混合式学习和合作学习将成为主流,群智发展成为共识。
为了培养更富有创造力的人,不是让学生学得更多,而是让学生学得更加多样。当学生学得多样化的时候,我们就会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有的人特别会宣传,所以让他做市场经理,有的人特别会动手,那他就去在实验室里面去,或者做工程师,这样人的能力倾向就体现出来了。所以同质化的人并不是最符合社会需要的人,而是要多种多样素养的人进行混合,这样社会的合作就会越来越强大,所以群智发展就会成为共识。不是让学生每个人都成为天才,而是让每个人在某个领域发展达到一种高度,这样他就是个人才。这种学习方式都应该被尊重。
⑩每一所学校都将成为人们的精神栖栖息、心灵家园。
人们选择学校不是为了功利的目标,而是为了寄托精神,这才是学校永续存在的最重要理由。学校要与人的天性合作,成为快乐生活的空间,满足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呵护好奇心、宽容好玩心、善用好胜心。
3、不忘办学初心,守住教育底线
(1)技术带来学习的革命性变化:①移动技术、云技术、大数据技术、wed2.0技术的整合开辟了移动网络网环境下泛在学习的新环境;②从交互技术到物联网技术、地理定位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的整合,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情景的构建,开辟了互动、体验和探究学习的新方向。③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的学生学习进展与技能水平的评价创建了全新的评价模式。
(2)教育变革的方向:教育正处于一个巨大的变革的时代,变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从适应工业化时代的大规模划一的教育转向按个人需求和偏好定制的个性化教育,即“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转变。新技术应用与教育方式的同步变革,展现了代表当代教育的三个主要发展方向:①构建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教育新模式;②应用技术构建发展学生面向21世纪能力的学习新方式;③从“用经验说话”转向“用数据说话”,增强对教学行为进行分析、诊断和干预的洞察力。
(3)构建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新常态:①未来的教学,将是面对面学习和在线学习同时并存、互为补充的混合教学模式;②基本知识的传授将逐步被支持个性化学习的网上学习替代;③课堂将成为应用互动、体验和探究学习方式促进知识理解和应用的场所,具有网络学习不可替代的功能;④学习将打通课内课外、课前课中课后、面对面与网络,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形成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新常态。
4、 当今教师面对的挑战:
挑战一:重新定义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对称的时代,教师从舞台上的智者变成边上的向导,从知识的卡车变成心智发展的营养师,技术可能给出色的老师更大的平台,也可能让平庸的老师倍感困扰。
挑战二:重新确立真正重要的学习内容。 奥巴马在2009年3月10日发表的讲话:“我呼吁国家官员和州教育主管开发不仅测量考试成绩,还能测量学生是否具备21世纪所需要的诸如问题解决、批判性思考、团队合作和创造性等复杂能力的标准和评价。”
挑战三:重新跨越“动机鸿沟”。《世界是平的》一书作者弗里德曼说过:“数字鸿沟将在不久消失,很快,几乎每个人都将拥有一个移动终端。但未来学家的研究表明,等那样一个世界到来之后,我们面临的将是一个更为巨大的‘动机鸿沟’,只有那些有自我激励的决心,能够持续利用一切数字化工具去创造、合作和学习的人,将会走在时代的最前列。”
5、当今教师必须回答的三个问题:①我该教哪些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好适应未来?②我该如何教才能更有效率?③怎么知道我的学生达到了教育目标,怎么知道我的策略正确而有效?
不是跟着感觉走,而是跟着数据走。让我们的教育评估是基于数据,而不是基于经验。这是我们今天教师必须回答的三个问题。老师听到这个分享可能会有很多思考,我们到底该怎么样做?或者说我到底该怎么样认识学校?不管学校怎么变革,也许3.0时代加速到来,也许需要20年后才会真正到来,但是我们对于学校的本质要有一个元认知的思考!
6、学校3.0时代,需要理清的几个元认知问题:
(1)我们为什么还要到学校去?当虚拟学校无处不在,学生还是需要到学校去,到学校去主要是为了交流的,交流的目标是为了印证自我,那么印证自我是帮助学生发现自我。所以我们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当学生对于概念的建构,需要跟老师跟同伴相互的碰撞,来印证自己的想法对不对?在这个相互印证当中不断的矫正自己错误的认知,这样才能够对于概念建构起来。
(2)学习到底如何发生?学习是一个人在与他人、与物、与环境交互中建构概念、经历过程、交流情感,增强体质、建立信念、发现自己。学习就是成长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不是仅仅是建构概念,经历过程。老师还要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仅仅靠记忆或者是背诵强记来记住这个目标,不是学习的全部。当然还有交流情感、建立信念,学习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得以发生的。
(3)技术可以帮助教育做什么?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加快概念的建构,可以丰富学习资源,可以加强对于大脑的刺激,像增强现实、3D动画这些对于孩子大脑的刺激都非常强烈,当然它也可以增进我们教学的反馈。 这些都是技术非常擅长做的工作。
(4)技术不能帮助教育做什么?技术不是万能的,技术不能帮助教育,技术不能够代替情感。互联网上的虚拟现实跟真实的体验区别非常大,所以要让孩子走进现实,带来深刻的真实体验。当然不能代替人和人的交流,通过微信群、互联网,我们可以相隔万里来打电话,通过我们的论坛,我们可以交流,但是跟真实的交流区别非常大。在这个交流当中碰撞一个眼神,就可以让我们能够感受到很多有温度的东西,是互联网所不为具备的。
7、“互联网+”时代的核心素养:
围绕核心品格和关键能力,国家课程改革提出来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体系。要立足本国,面向未来,不管您在哪里从教,都要守住教育的底线:①保持对知识的渴望;②利用互联网资源自学能力;③善于用技术去体验和创造;④道德认同和同理心。如果你守住这四个底线,我认为你就是一个伟大的教师。最后张馆长和我们分享了一句话:科教兴国。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科学的有效的实实在在的行动,让我们一起来努力!
节目结束前吴虹校长为我们介绍了“今日之村小——华为荣耀班”的乡村孩子利用互联网学习的精彩场景,网络学习的优势无与伦比。吴校长还为我们详细解读了暑期网络研修大课表,这次培训针对各个层次设计了不同的课程,课程内容丰富多彩,大家可以各取所需。
听完这堂课后,心中浮想翩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未来也一天天向我们走来,教育将随之发生重大改变。虚拟学校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我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各种优质的教育资源。世界在改变,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随之而变,否则就会被未来淘汰。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珍惜这次难得的培训机会,刻苦学习、积极探索,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技术,不忘初心、与时俱进,做一个永不落伍的合格教师。今晚的学习已经吹响了暑期乡村教师培训的号角,让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场激荡人心的战斗中去,在这场伟大的变革中一步步成长成熟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