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泛舟】
伟大的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19世纪有两个值得关注的人,一个是拿破仑,另一个就是海伦·凯勒。”美国《时代周刊》评选海伦·凯勒为“20世纪美国10大偶像之一”。
在海伦·凯勒一生的88年中,她仅在生命的头19个月中像普通人一样享有光明和声音,之后她就跌入了黑暗与寂静。然而,这样一个又盲又哑的残障人,却创造了人生的奇迹。她不但学会了读书,学会了说话,而且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在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的学业,成为人类历史上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的第一位盲聋人。不但如此,她还为了改善美国盲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四处奔走,为美国盲人基金会和美国海外盲人基金会(现名为海伦·凯勒国际组织)广筹善款,她创造了非凡的业绩,获得了无数荣誉。
她在她的个人传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如是说:
我们谁都知道自己难免一死。但是这一天的到来,似乎遥遥无期。当然,人们要是健康无恙,谁又会想到它,谁又会整日惦记着它。于是便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有时我想,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那该有多好啊!这就更能显出生命的价值。如果认为岁月还相当漫长,我们的每一天就不会过得那样有意义、有朝气,那样充满热情。
我们对待生命如此怠倦。在对待自己的各种天赋及使用自己的器官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那些盲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那些成年后失明、失聪的人就更是如此。然而,那些耳聪目明的人却从来不好好地利用他们的这些天赋。他们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无任何鉴赏之心。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一旦失去了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它。人们得了病才想到健康的幸福。如果让每个人在他成人后的某个阶段突然失明几天、或是失聪几天,黑暗将使他们更加珍惜光明;寂静也将教会他们真正领略喧哗的欢乐…… 海伦·凯勒的一生,正是因为又瞎又聋而感受不到生活的五颜六色、鸟语花香。于是,她如饥似渴地珍惜着每一种可能接触到活生生的事物的机会,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对每一个美的瞬间的留念之情,原本只可能属于弥留之际的人们。但如凯勒所说,我们为什么要等到将要失去时,才来留恋它呢?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好好地珍惜当下的时间,投入百般热忱地去生活,去感受呢?
【智慧心语】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很好地把握转瞬即逝的宝贵光阴。有人在琐碎的事情上消磨时间,有人在碌碌无为中混时间;有人在慵懒地等待时光悠悠离开,只有那些明确了生活理想的人,才能把握把有限的时间放在有益的事情上。众生百态,也许只是因为我们总觉得来日方长,于是,有诗云: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皆蹉跎。
倘若我们把每一天当成生命的最后一天来过,我想,每一个人都能感到时间的紧迫,从而能够将这最宝贵的一天时光交给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或事。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小烦恼、小计划,都不能免于庸俗的人生琐事和狭隘的情绪困扰。但是,如果生命还剩下最后几天,一切就将变得截然不同。有这么一个小故事:上帝给一个已死的人放三天假,让他重回尘世几天。于是,有了她与众不同的奇异三天。早上起来,她的感觉就和一般人很不同。她总觉得阳光格外明媚,人们格外可爱。她自己的情绪体验异常丰富。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能触动她或喜或悲的神经。在这三天里,她对生命的感觉肯定要比一般人要强烈,她生命的厚度也应该高于一般人。这大概是因为一般人总以为有数以万计的岁月在等待着我们,于是,对生命的各种遭遇就不再那么新奇或敏感了。
倘若我们真能把生命的每一天当成最后一天来过,就能始终保持感官的敏锐和心灵的饱满,那么生活对我们而言,就是一件美极了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