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协作单位验收,有时候会发生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一次我正在验收,协作单位库房主管找到我,很客气地说:“叶老师,技术部拿来了10件产品,让您帮忙验一下,验完他们还要去实施。”
我听得一头雾水,忙问:“什么产品?哪儿来的,验收文件在哪里?”
库房主管扬了扬手里的卡片,说:“就按照这个工艺图纸来验收。”
我先打开盒子看了一下产品,没动手碰产品,扫了几眼就做出了初步判断:加热丝、导线很长、每只产品单独包装但是没有贴标签。
我把盒子盖上,淡定地说:“我不验。”
库房主管脸上的笑容都挂不住了。
看她尴尬的样子,我缓和了语气:“输入文件没有、产品没标签、没产品证明书,我没有验收依据啊!”
库房主管出去了,不一会儿技术部负责人就给我发了微信,问了一下情况,我简单的把事情说了一遍。
又过了一会儿,协作单位的二把手把电话打到我的手机上,我又把来龙去脉讲了一遍。
隔了几分钟,一名技术人员拿来了一份文件,很抱歉地说:“叶老师,投产文件找到了,但是缺一个审批签署。”
因为反复地被打断工作节奏,我的脸拉得老长。
我不高兴地接过文件打开,艾玛,这不是我下发的文件吗?上面还扣了我的受控章。
“哎呀,稍等一下。”技术人员赶紧放下产品,用希冀的眼光望向我。
我给自己单位设计师打电话,是一位女士接的,说她老公忘带电话了,请我打办公室座机,我打到座机上,同事说他去开会了没在工位上。
我放下手机,和协作单位的技术人员大眼瞪小眼。
“你们的产品没贴标签、没有产品证明书,就这么交付吗?你10只产品,每只阻值、引线长短不一样,不标识人家怎么用呢?”
“叶老师,这就是地面试验,我们自己人实施,以前都是这么交付的。”
自从我接手验收工作以来,听得最多的就是“以前都是这么弄”,以前怎么滴我不管,现在我验收就得把好关。
“还有这句,”我指着投产文件,念给他听:“每个线路上按照设计图纸贴线号和标识,这句话你怎么理解呢?”
“这……”他张口结舌,答不上来了。
事情进行到这步还不算太吊轨,之后的事情才令人啼笑皆非。
我终于和设计师联系上了,设计师对自己的产品没有标签和证书的事情表示不知情,为了试验能按时进行,他亲自与协作单位沟通,并告知我协商好了,产品重新返厂测阻值、贴标识,产品证明书可以不要了。
于是我便按照设计师的要求,在产品贴好标签之后进行了验收。
但是今天,我发现这盒产品居然又回到了我的工作台上!原因是缺少产品证明书,不能实施,再次返厂补上文件。
检验部的美女检验员已经抓狂了,这批产品她反反复复检验了三次,阻值测量记录了三次,因为要补产品证明书,附件上的阻值复测之后,与标签上数据还对不上……
唉,这个就是计量数据的重复性造成的,测量设备、人员、环境等因素的不同,会造成每次测量数据间的微小差别,这个问题无解啊。
美女检验员的小脑袋瓜本来就不太灵光,这回更烧得快短路了,一边打证书一边发脾气:“这样不行!叶老师肯定不会同意的!”
走过路过的叶老师表示,咱啥也不知道、啥也不敢问啊……
本来是一批按照正常流程交付的产品,不知道哪个环节出现了岔子,竟然搞得要按照特殊要求验收,这种问题如果发生在我的单位那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验收这批产品之前,我曾打电话给协作单位所有相关领导,主管产品的、技术部的、检验部的……
我问了一圈,询问为什么要特殊交付,每个人都表示认可、没问题,而事后又没有人对此负责任,把挺严肃的事情处理得好像挺儿戏的。
真是令人匪夷所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