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睾炎:男人不可忽视的“蛋疼”大事

中医将附睾炎归于“子痈”、“淋症”范畴,认为其病位在肝、肾二经,核心病机是经络阻滞、气血不畅。以下是常见辨证分型及综合调理方案:

1.湿热下注证

症状:发病较急,患侧阴囊坠胀疼痛,皮肤发红、灼热,疼痛可放射至腹股沟及下腹部,按之痛甚。可伴有尿频、尿急、尿痛,小便黄赤短少,或有发热、寒战。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常用中成药:

龙胆泻肝丸,八正合剂:适用于湿热下注,尤其是偏于肝胆湿热所致的阴囊红肿热痛、小便短赤等症。

2.气滞血瘀证

症状:病程较长,患侧阴囊坠胀隐痛,或刺痛固定不移,阴囊皮肤可呈暗红色或青紫,触之附睾质地较硬,有结节感。可伴有胸胁胀闷、善太息,情绪波动时疼痛加重。舌质暗紫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涩。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散结。

常用中成药:

血府逐瘀胶囊,少腹逐瘀丸: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效,适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附睾刺痛、固定不移及胸胁不适等症。

3.肝气郁结证

症状:患侧阴囊坠胀不适,疼痛牵及少腹、腹股沟,疼痛性质多为胀痛,情绪抑郁、焦虑或恼怒时症状明显加重,嗳气或太息后稍缓解。可伴有胸闷不舒、食欲减退、善太息。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散结止痛。

常用中成药:

加味逍遥丸,柴胡舒肝丸:能疏肝健脾、养血调经,适用于肝气郁结兼见脾虚血虚所致的阴囊胀痛、胸闷、食欲差等症。

4.肝肾阴虚证

症状:病程迁延,患侧阴囊隐痛不适,反复发作,附睾质地偏硬,可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潮热盗汗、口燥咽干。男性可伴有遗精、早泄,女性可伴有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软坚散结。

常用中成药:

六味地黄丸,参鹿膏:为滋补肾阴的基础方,适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并伴附睾隐痛、反复发作等症。

5.寒湿凝滞证

症状:患侧阴囊坠胀冷痛,遇寒加重,得温则减,阴囊皮肤不红不热,触之附睾发凉、质地较硬。可伴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冷痛、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弦或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利湿散结。

常用中成药:

茴香橘核丸,金匮肾气丸,全鹿大补丸:能散寒行气、温补肾阳之效,适用于肾阳不足、寒湿凝滞所致的腰膝酸软冷痛、阴囊冷痛及附睾不适等症。

其他调理方法

1.饮食调理

a.湿热下注证:宜食清淡、利湿、清热的食物,如冬瓜、绿豆、薏苡仁、赤小豆等。忌食辛辣、油腻、煎炸、肥甘厚味及烟酒。

b.气滞血瘀证:可食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物,如山楂、桃仁、红花等。忌食寒凉、生冷、难消化的食物。

c.肝气郁结证:宜食疏肝理气的食物,如佛手、陈皮、玫瑰花等。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心情舒畅。

d.肝肾阴虚证:宜食滋阴补肾的食物,如黑芝麻、枸杞子、桑葚、甲鱼等。忌食辛辣、煎炸、肥甘厚味及烟酒。

e.寒湿凝滞证:宜食温阳祛寒、健脾利湿的食物,如生姜、葱白、薏苡仁、茯苓等。忌食寒凉、生冷、难消化的食物。

2.中医理疗

a.针灸:主穴为太冲、三阴交;配穴根据不同症状选择,湿热下注加阴陵泉、曲泉;气滞血瘀加血海;肝肾阴虚加肾俞、太溪;寒湿凝滞加关元、命门。

b.艾灸:适用于寒湿凝滞证及慢性虚寒性疼痛。可灸关元、气海、肾俞等穴,以温通经络。湿热证绝对禁止。

c.中药外敷:将中药研末,用醋或酒调成糊状,敷于患处。如湿热下注证可用黄柏、苦参、大黄等;气滞血瘀证可用乳香、没药、三七等;寒湿凝滞证可用肉桂、丁香、白芥子等。

d.中药熏洗:将中药煎煮后,趁热熏洗患处。如湿热下注证可用苦参、黄柏、地肤子等;寒湿凝滞证可用艾叶、桂枝、花椒等。

3.生活方式调理

a.情绪管理: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心情愉快,有助于肝气疏泄,减轻症状。

b.适度运动: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如散步、八段锦、太极拳等,增强体质,促进气血流通。

c.避免久坐:长时间坐着会增加阴囊部位的温度和压力,不利于炎症的消退,应适当活动。

d.个人卫生:保持阴部清洁干燥,勤换内裤,避免不洁性生活,防止感染。

e.避免过度劳累:过度劳累会降低机体免疫力,不利于疾病的恢复,应适当休息。

f.保暖避湿:寒湿凝滞证患者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寒,防止寒湿之邪侵袭。

以上是附睾炎的中医辨证及调理方法,患者应根据自己的具体症状和体质,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辨证施治和调理。同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