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本章意在阐明德行与学问的关系,很明显德行与学问对一个人的发展都很重要。每个人的发展都要遵循顺序性和阶段性的规律。我个人认为在人的一生中德行先于学问而行,如果说家庭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家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么这所学校、这些老师他们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我认为在这一阶段德行教育就已经开始了,而且这一阶段的教育效果会直接影响以后学校的德行教育效果。
在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两家的小孩子在玩耍,突然没缘由的,一个小孩开始打另一个小孩。出现这样的现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打人的小孩父母觉得无所谓,不去管教!结果我们可想而知:你看孩子还小,他不懂,他肯定不是故意的,他是在和你玩……然后不了了之。类似这样的话语不该成为大人不去管教小孩的借口啊!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视频:在国外的超市收银台前站着很多人,其中有一个大人身后站着一个小孩,小孩的身后是他的家人,在排队过程中这个小孩用推车撞了一下前面的大人,大人转过身小孩很开心地笑了。我们假设这次是不小心的,那么接下来的几次很明显就是故意的!小孩的父母也没有制止孩子的错误行为!结果:前面的大人直接用行动教育了这个小孩。孩子还小,可是我们不小啊,我们那么宝贝的孩子当然要由我们自己教育,哪能留给别人呢!
就像学习,希望孩子有个好成绩,那么孩子的学习态度很重要,而端正的学习态度和孩子日常的学习习惯是分不开的。习惯是一次又一次的训练养成的,在这训练中家长和老师的角色很重要!
(七)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本章与上章同言德行的重要,区别在于将人之德行的几个方面具体阐述。选择妻子——贤德;对待父母——尽孝;对待领导——尽忠;与朋友交——诚信。能做到这几点就算没受过高等教育,没有名牌大学毕业证书,那也是很不错的一个人了呀!
由此我想到了选人生伴侣这件事,到了这个年纪也该考虑结婚的事情了,毕竟周围的许多朋友都已步入婚姻的殿堂。按孔子所说,应该选择贤德之人作为人生的伴侣,也就是一个有才德之人。有才华——有一份工作(收入还可以);有德行——是一个好人(关键是对自己好)。
其实我们所选之人的外在条件是可以评估可以比较的,但内在的幸福感只有自己内心最清楚。毕竟是要走完一生的人,还是要注重自己的内心感受。
(八)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本章主言五事,也可以说是我们日常的行为准则:庄重,好学,行事忠信,交友谨慎,有错则改。在这五方面,庄重和好学我觉得自己要好好提升:毕竟作为一个老师,要教育好祖国的下一代,终身学习是必须的,这一学期我要想尽办法挤时间为自我学习做准备;那同样的,老师要有老师的威严,我可能平常有些不太注意,比较喜欢和学生一起玩。为了班集体更好的发展,新的学期必须做出新的改变。
(一六)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自有强中手。这可能是我到二小以后最深切的感受了,这里的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过人之处。我虽然年龄不小,不过在这里我算是新老师。我是今年一月份接班,主要是复习;三月份到七月份开始做各项工作,熟悉家长。在新的学期我想备好每一节课,尽量抽出时间去听听其他老师的课,多多现场学习,而不是只听口头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