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美妙的赞扬,久了也会腻
别让过度表扬“甜”倒孩子
当前,不少家长在“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观念支配下,总是希望通过不竭的鼓励,让孩子天天向上。于是,各种表扬、奖励充斥着孩子的生活。殊不知,这种教育方式也会导致“超限效应”。一番苦心,换来的往往是孩子的无动于衷,甚至造成反感。
某班有个“学生”平时听惯了批评,他对批评根本不当一回事。但是,新学期换了个班主任,这个班主任一开始就对这个“学生”的某些“闪光点”进行了表扬。起初这个学生很受感动,但是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学生发现,教师对自己的表扬越来越多,而且还有许多是有意拨高的。他认为这是老师在哄骗自己,名义上是表扬,实际上就是让其注意这些方面,不让其再捣蛋,这分明是老师看不起自己,不信任自己。于是,后来他一听到表扬就反胃,就大为恼火。
俗话说:“好菜连吃三天惹人厌,好戏连演三天惹人烦。”世界万事万物都要有一个合理的尺度,超出这个尺度,事物就会朝相反的方向发展。正如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所言:“当过度的时候,最适宜的东西也会变成最不适宜的东西。”
教育孩子也是同样的道理,家长都知道对孩子批评多了不好,容易让孩子丧失自信心,于是就拿起了表扬的“武器”。要知道,孩子一直生活在赞扬声中,时间长了,再美妙的赞扬也会腻味。到时,表扬不但不会激起孩子上进的欲望,一方面会让他找不到度量自己的标尺,看不到前进道路上的泥泞;另一方面,还会让他产生反感,觉得自己活在谎言当中,于是出现各种叛逆行为。
身为父母,我们总是会担心孩子自卑、经不起挫折,一旦摔倒就爬不起来,总是希望他能在任何时候都自信、优秀,于是就想通过“反复表扬”、“持续鼓励”的方式来帮孩子树立自信心,使他一直保持积极的状态、良好的情绪,向好的方向努力。
这种急切的期待和心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认为“只要不断表扬、鼓励孩子就能达到效果”的想法是错误的。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同样的刺激在持续一段时间后,对刺激对象的作用会逐渐减弱,这种现象一旦出现,不仅不会出现父母期望的效果,有时反而会引起孩子更大的逆反心理。
当然,这种“超限效应”有时还表现在我们对孩子的要求过高,给孩子的压力过大等情况中。例如,2000年发生的徐力杀母事件,就是一个“超限效应”产生的悲剧。
徐力的母亲省吃俭用,把家里的所有事情都包揽下来,只是为了孩子好好读书,将来能有出息。她要求孩子每次考试都要排在班级前10名,包括事发当天,她还不忘时时刻刻提醒徐力。然而,徐力自己却认为根本无法达到母亲的要求,甚至感到绝望。
最后,徐力终于对整日唠叨不断的母亲产生了强大的逆反心理。也正是这种心理,导致他拿起榔头砸死了养育自己多年的母亲。
客观上讲,徐力的母亲确实是一位非常尽责的好母亲,但是,这一悲剧的发生,难道完全是徐力的错吗?
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牢记“超限效应”带给我们的启示: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爱孩子、表扬孩子、给孩子压力,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讲究个“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