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市场上战争题材的影片数不胜数,颇受好评的只十之一二。如果客观地看待争议巨大的《八佰》,我认为它确实是一部值得细细琢磨的优秀电影。
故事背景是1937年的上海,那是淞沪会战的最后阶段。兵荒马乱,战火连天,影片开头出现了一只黑鼠,这象征死亡、肮脏、混乱与不详。在“乾坤含疮痍”的年代,个人与老鼠无异,未知的终局随时可能狰狞地碾压一切,如果是你,你会选择苟活还是死去?
“小湖北”是一个13岁的少年,面孔稚嫩,眼神懵懂,跟着长辈参了军,风餐露宿来到上海,被当做逃兵收编进了国军第八十八师。当孩童成了战士,身份的反差令任何有良知的成年人为之扼腕叹息。集中营一样的四行仓库成了学堂,他望着一河之隔的租界,眼中满是艳羡与渴望——那里是天堂。租界的小孩可以吃蛋糕、酒酿圆子,牵着爹娘的手撒娇,可是他连回家都是奢望。对于“小湖北”而言,河那边是梦想,河这边是现状。
枪炮声响起,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特写镜头中,战场上的死狗露着森白的獠牙,遍布灰尘和干涸的血迹,腐臭味穿过银幕扑面而来,处处显示战争的残酷。劫难逼迫“小湖北”成熟。叔叔被侵略者凌迟处决,他唯有与哥哥相依为命;亦兄亦友的“小七月”惨死,他从此学会了直面死亡;哥哥中枪毙命,他在痛哭之后成长蜕变。最后,同样是在窗边,他看着对岸的灯红酒绿,耳边是戏子的唱词,眼神却变得果敢坚定。“虽千万人,吾往矣”,长坂坡上立单骑,亮银枪尖直指敌军锋芒。悲壮的想象与现实相融合,亦真亦幻,孤胆英雄?不,在某些人眼里,或许只是粉墨登场的戏子罢了。
满腔热血打不了胜仗,腐朽的国民政府带领不了中国。谢晋元团长骑白马面见日本大佐,蒋政府却跪着向侵略者求饶。视死如归的壮士一去不返,没有浪漫主义的粉饰,爱国者为谁做了棋子?何其悲痛,“小湖北”是八百壮士的缩影,从恐惧走向坚强,最后冲锋陷阵以身殉道,却是为了看客!
当谢团长悲愤,拍案大怒,委员长的特派员却称“战争的背后是政治”,卑鄙亮出了它的通行证。“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句话没有错,但是须知,政治的背后,不是鼓唇摇舌的政客,而是无数见证太阳升起的人民。区区八百之众,做精卫向东海复仇之举,要遭小人耻笑;但是等哪日,群众云集而响应,其力摇撼山岳,那么那些鼠蚁宵小都要抱着头四处逃窜!长眠在华夏沃土的“小湖北”们可以安息了,没有选择的你们为中国再度站立做出了英勇的选择。“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向先烈致敬。
故事最后依然出现了黑鼠,它在战壕之上,卑微怯懦,仿佛随时准备逃离。一匹白马在战场奔腾,遍染血污,然而气吞万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有的人成为老鼠,有的人成为白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但是对于中国而言,白马越多越好。
《八佰》是以冷色调为主色的悲剧。长歌当哭,是对九泉之下第八十八师将士们的哀悼。白马不是死去了才被人知晓。慷慨的君子舍生取义,下作的小人开门揖盗,善恶有报,功过无抵,百年之后自有分晓。“忠义名标千古重,壮哉身死一毛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