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同事做事就是比你快、比你好?
为什么有些领导能够一眼看出问题的症结在哪?
为什么麦肯锡这类咨询公司可以帮助其他企业解决十几年的老难题?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主要在思维方式。把思维方式比作交通工具,别人开车走了,你还骑着单车怎么追得上呢?赶紧升级你的思维方式吧!
高手是如何分析问题的?有3个建议:
1、善用树形图
是否遇到这种情况:碰到难题你努力找出解决办法,可脑子里仍然一片混乱。你想理顺思路,但脑子里仿佛一捆乱麻,越理越乱。你感到急躁、焦虑,最后脑子像过载一样要爆炸了。
给个思路:我们不需要一股脑儿解决整个问题,把问题拆分后更容易各个击破。
举个例子:
老王计划最近三年内买房,可看着银行卡里那点钱就皱起了眉:还差一半呢,怎么办啊?他想起最近几个月都“月光”就更绝望。他一下想着兼职赚钱,一下想着明天午餐吃简单点,越想越混乱,感觉头都要爆了,目标似乎离他越来越远,怎么办?
换个法子,不如把问题分级处理。老王在纸上写着:如何在3年内存够首付钱?想想大方向有哪些解决方法,存款=收入-消费,那就可以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入手。于是老王像画树干和树枝一样把想法写下来,思路仿佛越来越清晰了。
先不管降低支出,想想提高收入有哪些方式?可以兼职或加薪。之后再用同样方式处理降低支出。
接着,不断细化分支,你会发现思路将越来越清晰:
为什么树形图有效?因为我们的大脑很难一股脑处理整个问题,它更擅长处理单个小问题。而树形图就方便我们拆解问题,大脑在一段时间只需专注局部问题,减轻了它的负担,思路就更清晰。
请注意,我们不需要把整棵树画下来,有时候画到一二级就可以带来足够的灵感。当你混乱时,不妨使用树形图,它能帮你理清问题。
2、善用社交模型
先玩个游戏:
这里有四张卡片,它们一面是字母,一面是数字,请你验证它们是否遵循了下面这条规则:“如果一张卡片的一面写着D,那么另一面一定是3。”你必须要翻转哪一张或哪几张卡片才能证明这条规则是正确的?
先别翻答案,想想。
答案是翻D和7。很多人会选择3,但是错了,因为前提条件并没有说“3的背面必须是D”,只说“D的背面必须是3”。另外容易漏选7,设想下:如果7的背面是D,也可以判断规则错误。这道题大概有75%的人错了。
好的,换道题:
假设你是个酒吧工作人员,你要保证酒吧里喝啤酒的人都超过了18岁,否则你就会被吊销执照。如下卡片分别写着4个顾客的信息。卡片一面写着他们喝的饮料,另一面写着他们的真实年龄。你必须翻哪一张或哪几张卡片才能确定酒吧违反了“顾客年龄必须超过18岁这条规则”?
先别翻答案,想想。
答案是啤酒和16。换个句话说,我们只需要检查喝啤酒的是不是未成年人,以及未成年人在喝什么就行了。其实第一题和第二题的结构是一模一样的,但后者的正确率为75%,比前者高得多。这是为什么?
因为人在社交计算方面异常发达。人是群居生物,几十万年来都是抱团取暖,所以对社交问题非常敏感。简而言之,就是善于处理人的问题。这就给我们带来了思路:把问题转化为社交模型就更简单了。具体怎么做呢?
把问题的要素想象成人。比如,分析A、B两国复杂的外交关系,可以想象成老张和老王两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当你遇到难题时,不妨把问题往人和社交这块去靠,说不定会有意外收获。
3.善用左右互搏
所谓左右互搏,就是自我博弈。当形成观点A,立马生成对立观点B,以观点B的角度去反驳A,将A完善后再重复上一步...这样经过反复练习,你的眼界和分析能力可以有很大提升。
在写作中,这种方式很常见。因为作者需要揣测读者可能的疑问,并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漏洞,才能写出让人信服的文章。
但在生活,我们常常忽视了这点。这是为什么?因为大脑的本能就是简化问题。现实世界的变量太多,如果每个问题都深度思考,会消耗掉大脑过多的能量。所以我们本能会提出浅显的解决方案,如果你总是把“这事肯定XX”"这当然是XX"挂在嘴边,那么小心你的大脑本能,你想到的解决方案可能只是最浅显的。
具体怎样做?举个例子:
观点A:现在不要买房,因为房价很快要跌了。
生成观点B:房地产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带动着全国70%的行业发展,从钢筋、水泥到建材、家电等,都是围着房地产发展的,这些行业需要房价上涨来支撑,所以房价不可能跌。
观点A反驳B:虽然是支柱产业,但国家层面三令五申强调,坚持房地产调控目标不动摇、力度不放松,并联合多部门严打投机炒房。
观点B反驳A:国家调控是一定的,但人民才是主要因素。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住房要求也越来越高,比如从普通商品房升级到精装房,甚至到小别墅,而房子越好,房价自然也就越高。
........
通过左右互搏,你发现影响问题的变量越来越多,考虑问题越来越全面,提出的解决办法也越来越接近问题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