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史上最严监管,引爆危机连连
4月27日,“史上最严”金融监管规定出台——全面从严、打破刚兑、净值管理,并要求在2020年之前必须解决,体现了国家对金融去杠杆的决心。
尽管大家都明白,金融市场泡沫严重,如果不加强监管,等泡沫继续膨胀,到爆破一日,将是我们无法承受之重。但是,这挤脓包的过程,依然痛彻心扉。
根据资管新规要求,金融机构收缩资产负债表,减少对外放款,不少嵌套资金来源被掐断,导致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现金流紧张,短债的链条一断,接不上就容易出问题。
5月开始,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出现萎缩,新成立理财产品数量减少。债务违约、P2P暴雷频频出现,一些本来运营还不错的企业都受到了冲击。
股市、债市、汇市齐齐下跌,眼看着整个金融行业的危机一触即发,投资者人心惶惶,恐慌情绪快速蔓延。原本因为好意,且必须进行的强监管,可能还来不及化解风险,就已引爆了风险。
7月20日(周五)下午,银行股突然暴涨。随后银保监会出台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理财新规”)。晚上,央行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明确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有关事项的通知》。证监会发布《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至此,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的资管规则已全部出齐。
这悬在心头的靴子终于落下了,降低了市场的不确定性,一扫之前对监管持续加码的悲观预期,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市场情绪。
其中,理财新规与咱们投资小白息息相关,因此,艾玛在这里专门做出解读。
2. 理财新规要点
整体来看,理财新规,并没有跳出4月颁布的资管新规的框架,国家去杠杆的政策大方向没有变。这次,放宽了部分要求,多了些人性化的措施,放慢了节奏,降低了力度。
具体来说,理财新规有以下几大要点对咱们投资小白影响较大:
一、区分公募和私募理财产品,将单只公募理财产品的销售起点由目前的5万元降至1万元。
公募,就是在市场上对大家公开发售的产品;私募则是面向不超过200名合格投资者非公开发行的产品。
艾玛在前文《【艾玛理财】P2P连环爆,艾玛教你三招防欺诈》中提及,公募这类标准化市场的标准金融产品风险较低,私募产品风险较高。因此,私募产品只针对“合资格投资者"发行。
所谓合资格投资者,是指那些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符合下列相关标准的单位和个人:净资产不低于1000 万元的单位;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的个人。
这类合资格投资者,通常有较高的风险承受能力和较丰富的投资经验。这种限制实质是对我们投资小白的一种保护。
对投资小白来说,从前存够5万元,才能在银行开个理财产品户口,现在只要1万元就可以了。虽然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不高,但高收益高风险,债务违约、P2P跑路、股市不知何时能脱离熊市,相比之下,理财产品还是比较稳妥的投资途径。
4月资产新规发布以后,银行理财产品不再保本、投资产品也受到限制,因此,收益率和安全性不再如之前那样吸引人,出现了理财产品发行规模萎缩、新成立理财产品数量减少的现象。
所以,银行理财产品受到了转型和规模萎缩的双重压力。
理财新规调低销售起点,扩大了投资人的范围,有利于吸纳更多资金,支持理财产品的转型。
二、实行净值化管理。允许符合条件的封闭式理财产品采用摊余成本计量;过渡期内,允许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在严格监管的前提下,暂参照货币市场基金估值核算规则,确认和计量理财产品的净值。
以往的理财产品都是采取的“摊余成本估值法”。你每一天赚的利息,并不是你买的产品所投资的项目获得的实际收益,而是依靠收益平摊带来的。把收益平摊到每一天,每一天都有收益进账。这种收益的计算方法,就叫做“摊余成本估值法”。
4月的资产新规规定:以后不能再使用摊余法,而应把投资项目的实际波动通过净值展现出来,这种计算方法,叫做“市值法”。
尽管摊余法也是根据最后收益计算得出,但由于是提前预估,与最后的实际收益会存在偏差。一般情况下,偏差不大,有亏损,金融机构从其他地方拿钱出来填亏空。但是,一旦出现大的风险事件,中间的差距可能就会变得很大,金融机构也会不堪重负。
理财新规允许金融机构发行半年期以上定期开放式产品,只要底层资产久期不超过封闭期的1.5倍,就可以用摊余成本法。这是对之前资产新规关于标准化产品市值法估值的最大让步。
允许银行发行现金管理类开放式产品,允许此类产品采取摊余成本法估值,额外配以影子定价。但没有明确影子定价和摊余成本法之间的偏离度是多少,以及超过偏离度如何处理。
摊余成本法估算,给我们以稳定的收益预期。我们心里就会更踏实一些,也就吸引更多人来投资理财产品。
这是过渡期的安排,给我们一定的适应时间。未来,全面净值化管理依旧是大方向。净值化管理,让产品直接体现投资收益,使得金融机构无需在产品亏损时,调用资金池资金来填补窟窿,而积累风险。
三、规范资金池运作,防范“影子银行”风险。延续对理财产品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单独核算的“三单”要求,以及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投资的限额和集中度管理规定,要求理财产品投资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需要期限匹配。
设定限额,控制集中度风险。对理财产品投资单只证券或公募证券投资基金提出集中度限制。
之前银行为了压低利息成本,把高利息的长期债务,切成多个短期理财产品。
比如,有房地产企业借款5年,这种时间长的借款,利息高,风险也高。很多金融机构会把这笔借款拆成2年、1年、6个月、3个月、1个月这种低息的短期理财产品卖给我们。我们表面看来是买了风险低的短期产品,事实上,我们的钱一直在里面滚存,买的理财产品背后投资的却高风险的项目。这种以长拆短的做法,叫做“期限错配”。
与资管新规相比,理财新规允许理财产品进行非标债券类投资,只是需要严格按照期限匹配、限额管理和信息披露等要求。这也是对我们的保护。
公募理财产品允许投资证券和非标债券,但额度不得超过总净资产的10%,也不能超过所投资的单只股票或基金的30%,避免了过于集中带来的风险。一家银行发行的理财总量仍然限制在4%和35%的比例限制,但单个公募产品投非标的比例没有了限制。
这对理财产品是个利好,可以投资证券和权益类产品,理财产品才可能提高收益率,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对股市同样是利好,因为银行理财是个30万亿的大市场,10%就有3万亿,这给目前资金紧缺的股市,带来了强动力。
四、去除通道,强化穿透管理。为防止资金空转,延续理财产品不得投资本行或他行发行的理财产品规定;根据“资管新规”,要求理财产品所投资的资管产品不得再“嵌套投资”其他资管产品。
美国的次贷危机因何而来?
美国把人们分为三个信用等级:优级、次优级和次级。那些能够按时付款的人被评为优级,不能按时付款的是次级。
为了提高利润,银行不仅把钱借给了优级客户,还借给了次优级和次级客户。
不仅如此,银行还把次级贷款打包,摇身一变,称为“金融衍生品”,卖给投资人。由此收到的资金,再次投入到次级贷款业务中去,使得次贷业务的规模成倍上涨。
很多购买这些金融衍生品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买的其实是次级贷款业务,觉得有银行或其他大型金融机构担保,肯定没问题。
没想到次级贷款大面积毁约,如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下子大量金融机构因为债务太多太大而破产,因此造成了2007年的次贷危机,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世界各国经济增速放缓,失业率陡增,一些国家甚至开始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
所谓“嵌套投资”,顾名思义,就是两个以上的资管产品相互组合,使不同金融机构资管业务紧密结合起来。
中国的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导,银行理财是各类资管业务最大的资金来源。以往,为了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一些银行理财以信托、证券、基金、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为通道,将资金投向股权等产品,形成各种嵌套产品。
这种产品套产品的状态,增加了产品的复杂性,把底层资产和风险掩盖了起来,让投资人无法清晰地了解风险程度。
其次,不同金融机构之间互相依存,一个遇到风险,就会牵连一大片。
同时,还拉长了资金链条,资金在不同机构中流转自循环,每一个环节的金融机构都要收取利润,因此增加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所以说,去除通道,强化穿透管理,有利于实体经济降低融资成本,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也降低了金融机构一亡俱亡的风险,有利于资管行业稳健可持续发展,避免次贷危机重演。
五、过渡期结束后,对于因特殊原因而难以回表的存量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以及未到期的存量股权类资产,经报监管部门同意,商业银行可以采取适当安排,稳妥有序处理。
与资产新规相比,理财新规,对存量采取了较温和的过渡安排。结合金融机构的实际情况,预留一个商量的余地。弱化了时间点和一刀切,缓解了非标资产和委外的处置压力,政策更加平滑。
总之,理财新规对整体市场是重大利好。
在坚持大原则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此次监管的适时调整,是对迅速恶化的金融环境做出的积极应对。
算是拳头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一方面,继续打破刚兑,全面监管从严。这是必行之事,否则整个金融市场都将演变成借新还旧的庞氏骗局。
另一方面,又留有余地,不做硬性要求,允许部分特殊情况有时间缓冲,自行整改。
今后,整个投资市场将会变得更加成熟理性,金融回归本质,风险和收益成正比。投资研究能力重新被金融机构重视。
而对于我们投资小白来说,国家不再兜底,我们盈亏自负。应该努力学习投资知识,培养长期价值投资和资产配置的理念,摒弃一夜暴富和炒卖投机的投资心理,量力而行,科学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