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希望我的高考经历可以激励那些三十岁、四十岁仍然想圆大学梦想的人们,更希望我的高考经历可以启发千千万万在高中校园里为心中理想大学而挥洒青春和汗水的少男少女们。祝福你们!
从80名到20名只用了一个月,回忆我那平凡的高考经历
这段时间,各地高考在陆续放榜,勾起了我对自己高考经历的回忆。
我是2003年参加的高考,悄无声息已经14年过去。
我的高考不像其他人那样轰轰烈烈、波澜壮阔,有的只是平凡、平静。但平凡中也带着一种别样的美,因为我是以社会考生的身份参加普通高考,不像另外90多个同班同学那样,天天驻守在学校里,以惊人的勇气面对无尽的文山、题海。我星期一到星期五还得在单位上班,只好利用星期六、星期天的时间旁听高中课程。
时间往前三年,2000年的暑假,我以曾经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被分配到离县城50多公里的乡村工作,学历中专,吃住都在单位。那几年是快乐的时光,工作是我所爱,和同事关系也是非常融洽,有很多同事其实就是中专的同学,业余生活丰富多彩的让人难忘。
但不管工作多么喜欢,生活多么愉快,上大学的梦想终究生根发芽了。
日子过得很快,一转身就是2002年了,不知不觉工作已经两年。这一年的秋天,我接到母亲打来的电话,问我:“你是不是该上大学了?”我没有停下来思考,而是用最快的速度最爽快地说出了我的想法:“好!”
放下电话,即刻行动。我回到家里,把初一到初三的所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教材,一本不漏,全部搬到单位,放满了整个书桌。既然要参加普通高考,就要打牢基础。俗话说的好,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对于没有上过一天高中的我来说,把初中的知识统统复习一遍,想必是最稳妥的做法。
初中的知识,自然是信手沾来,几个月的时间,我就把初中的书重看了一遍。接下来是高中的书。高中的书一部分是借的,大部分是我初中老师找来的。我的两位初中老师,此时已经在我高考的那个学校任教,其中一位恰好担任我旁听班级的语文老师。真的非常感激他们,他们的教导和帮助早已深深地留在我的心田。
2003年的春天,感觉来的比往年都早。我正式报名参加普通高考,从此开始了为期四个月的高三旁听生涯。星期一至星期五,努力工作,星期六至星期日,我便来到离单位50多公里的县城,旁听高中课程,和同班的90多个同学一起,为高考挥洒青春和汗水。
报名后不久,大约是三月份,学校举行了第一次高考模拟测试。星期六考试,星期天出成绩。我一看,居然考了300多分,不禁豪情万丈,觉得高考充满了希望。满分750分,300分意味着得分率在百分之四十,这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分数。我开心的要笑出声来,同学小声提醒我,我的排名是80多名。80多名,竟然是80多名,而不是90名。我起身离开了教室,害怕我的无法自已的喜悦会伤害到我那些善良的同学。300分而豪情万丈,这就是从80名到20名的秘诀。其它的学习方法,诸如依照大纲抓住考点、想象技术、知识树、学习流等虽然都非常有用,但都不如这个秘诀来得重要。我想我应该专门为这个秘诀写一篇文章,详细阐述其中的科学原理。
告诉朋友们一个秘密:在热爱学习的人们心中,100分的题拿到40分,你知道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契合的方法,第一名都是可能的。
我的高考起步比较晚,时间比较紧,到6月份高考的时候,很多高中的书都没看完。高二、高三的英语没有看,单词也来不及背,物理、化学只看了一半,数学学了三分之一。
回到四月份,学校举行了第二次高考模拟测试。成绩400多分,排名进到全班前20位。同学不再提醒我排名,我的心也平静了很多。我的理智告诉我,在教材都没有看完的情况下,要想有更大的进步,已经很难了。毕竟高三的同学,哪个不聪明?哪个不努力?
超长的高考暑假过去了。9月的花城广州,骄阳似火,我在广东金融学院正式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从此翻开了人生新的一页。
刘迎春
二0一七年七月一日写于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