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是元旦,是岁之元、月之首、日之始,三个第一,所以又叫三元日。现在叫春节,查书知道汉代时就出现了春节一词,魏晋时则指整个春季。
汉代时立春日的庆祝丰收、祭神保佑新年风调雨顺的活动,到魏晋时期渐渐移向了大年初一,主题也多了礼仪性、娱乐性和全家团圆、人际和谐的内容。元旦的程序,人们总要在五更时开始迎神祭神。这天早早起来,男主人指挥全家续燃灯烛、上香、摆放供品,然后就开始迎神祭神的活动了。
祭全神,既指院中神棚的全神,也包括室内外平常有固定位置的神口。供品、香纸等祭祀品准备好后,全家就开始祭神。首先要在院中全神像前点纸,再到正房中堂祭祀,祈求一年全家平安、五谷丰登,或祈求老人病体痊愈、儿女升学、经商发财。开始时,由一男孩或男主人点响鞭炮,一边响着鞭炮,大家一边焚纸祷告。每到一处,全家跪拜,放炮人还要补充磕头。一直把宅神(土地神)、门神、门外路口的路神都祭拜一遍,大年的神圣祭典才算完毕。古时有初一清晨到村外路口迎接神仙下凡的活动。湖北武汉地区曾有初一清晨首先开门出行,对吉神方向祭拜后再回来祭祀全神的习俗。除夕要迎神敬神,初一早上是最隆重的迎神祭神。
拜年,祭神后,要为长辈、兄嫂叩头,然后成年人都要去同祖同宗人家拜年。有些大家族,拜年时往往成群结队,同辈人一起串家进户,门里门外都是磕头拜年人,场面十分热闹喜庆。被跪拜的长辈就要拿出糖果、香烟或端起酒杯给晚辈用。有的小辈人拜年任务很重,到哪儿也是匆匆行礼之后快快离开,赶到另一处去磕头。拜完同宗近支再拜远支,然后再拜同街同村异性长辈、亲戚、朋友及朋友的父母。改革开放以来,大年初一拜年习俗基本保持着,但拜年的范围有所减小,有的只拜同宗,有的只拜近支了。古时宗族都有家谱,人们还要到宗祠去行祭礼。现在少数地方仍有祠堂,大年三十这天就开始上香,直到正月十五才停止。
关于拜年的来历,相传唐太宗发现一些大臣之间有矛盾,但不知道用什么方法解决。魏征出主意说,让大臣们元旦互相拜年就好。他便按这个主意下令大臣们元旦早起互相拜年。开国功臣尉迟恭和程咬金不睦,二人通过拜年互相道歉,便和好如初了。从此大臣们年年互相拜年,民间受到影响也便拜起年来。事实上,自古中国人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过年过节都要跪拜长辈、兄嫂。跪拜礼,是中国人眼里最为庄重的礼节。见面互相作揖,则是一般性礼节。过年跪拜神灵、先祖、长辈,在当今这个时代,只是表示了尊重程度之高,也不一定是什么落后。
吃饺子,除夕下午或晚上包好的饺子,初一早起祭神拜年之后就下锅,也有的祭神之后先煮饺子吃了再出去拜年的。头一锅煮好后,首先要盛在碗中去上给神灵,放好饺碗也要磕头,这是起五更大祭祀的继续。然后端给老人,再全家同吃。在饺子中放铜钱、钢蹦或其他东西,谁吃到谁有福、一年顺利。
北方初一的饺子、南方的糯米糕团,是人神共用的特定食品。从家庭角度说,这是每个人的一种神圣权利。如果家中有谁过年未能赶回,也要留上一碗等他回来再吃。
压岁钱,原先叫厌胜钱,也叫花钱。厌胜,就是抗拒鬼神的。压岁钱曾经是汉代的五株钱,后来是各朝代的铜钱,民国后渐渐用纸币。长辈把它作为吉利品、避邪物和玩赏物交给孩子们,希望能保护他们身心健康、安然成长。这是长辈对子孙们的祈愿,也是尽到自己的家庭防后义务。压岁,意思是压祟,压住鬼祟。一般把压岁钱和糖果同时交给孩子们享用。此时可以形成家庭老少一起共享天伦的欢乐场面,进一步增加过年的团圆吉祥气氛。宋代时,还出现了压岁盘,盘里放有压岁果子,专让孩子们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