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印卡内观十日课程开示第五天(录音转文字)

        第五天结束了,你们还有五天可以用功,十天课程的一半时间很快过去了,过去的已经过去了,剩下来的才是最重要的。一个有智慧的人,一定会善用他的时间。因此,未来的五天对你们非常的重要。

  有些学生刚开始时,内心有一点困惑,因为他们原本认为修行应该要持名、观想、想象、冥想等等才对啊!但是,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是要求我们观察呼吸,不断的观察呼吸;现在又要我们观察感受,这算哪门子的修行呢?实在令人困惑。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你慢慢的能接受了。部分的原因是由于听了每天晚上的开示,部分由于你向助理老师问了一些问题,也得到了答案。但是,绝大部分的原因是由于你自己修行体验到这个修法的实用。并不是所有的疑惑都解决了,至少你们已经试了五天这个方法。虽然每一件事都蛮新鲜的,你从来没有听过这种修法?但是,至少你决定「让我试试这个修法,我用功试试看吧。」我们发现,到了五天以后,大部分的学生开始非常认真的用功了。你要非常精进用功,依照指示用功,要正确了解你现在修行的方法。要了解为什么这么做。这不是一种典礼仪轨或宗教上的仪式,而是要你从头顶到脚趾,从头顶到脚趾,按照顺序观察感受。

  今天晚上你会学到两种顺序,从头顶到脚趾,再由脚趾到头顶,以这两种顺序来观察感受。这并不是一种仪式,或是仪规、典礼,也不是佛陀拿着记录坐在云端上看看每一位学生「这个人上下来回观察多少次了,张三多少次,李四多少次,王五多少次」,上下最多次的人就为他打开天堂最大的一扇门,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没有人能为你打开那一扇门,你必须自己去打开,你必须自己去敲门,这个门才会为你而开,你必须敲开自己内在的天国之门,自己内在的涅盘实相,每一个人都必须自己用功。

  从头移到脚、又从脚移到头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觉知的能力,不只是觉知心表层的实相,而是要深入到内心更深的层面,因为心的表层只是在每一个根门上打转而已。当你们开始观察身体上的感受时,就开始深入更深层面的心了。潜意识的心事实上从来不是处在无意识的状态,它一直清楚意识到身体上的种种感受,而且不断的对这些感受生起习性反应,如果察觉到愉悦的感受,就生起贪爱、执着的反应;如果察觉到不愉悦的感受,就生起嗔恨、厌恶的反应,这已经变成最深层的心的一种习性模式。心一直是这种盲目习性模式的囚犯。我们在心表层上所认知的任何道理,到达不了心的最深层面。在知识上,我们知道我不应该产生负面情绪,没产生负面情绪,我就失去内在的安详与和谐。负面情绪是不好的,但是,知识的认知并无法帮助最深层的心。表层的心和最深层的心之间有很大的阻碍存在。

  现在,这内观能帮助你打破这道阻碍。原本只是最深层的心才能感觉到这些愉悦或不愉悦的感受,现在整个心都能够感觉得到,整个心现在开始清醒过来,开始对身体感受的实相保持清醒,表层的心与最深层的心之间,这道阻碍已经逐渐的破除了。二十五个世纪之前,印度盛行着很多种的禅修方法,而悉达多太子成佛之前,也试过了所有各种不同的禅修方法。很多禅修方法都有它们自己的特点,这些禅修方法也能够为人们带来利益。但是,,在试过所有的方法之后,他发现烦恼的根仍然存在,这些烦恼的根还依然深植在心的最底层,从来没有被触及到,更别说要将它们连根拔除了。他称这些烦恼为睡眠烦恼「Anusaya kilesa」,其中「kilesa」这个字是痛苦、烦恼的意思;「Anusaya kilesa」是沉睡着的痛苦、烦恼的意思,它们就像沉睡着的火山一样,这些痛苦、烦恼的根都还在,它们会不断的成长、茁壮,它们就像是随时都有可能会爆发的火山一样,爆发之后就会将一个人击败、制服,我们便无法解脱。佛陀了解,除非他能够将这些烦恼的根完全尽除,否则他是无法解脱的。他发现要在身体的感受上下工夫,开始时练习观察呼吸,因为借着观察呼吸,能够引导你进步到觉知身上的感受,身上的感受非常重要。你继续练习,就能越来越清楚身上的感受的重要性。你正在练习你最深层的心,不要生起习性反应,较深层的心,它的行为和你耳朵所听到的、眼睛所看到的、鼻子所闻到的、舌头所尝到的、身体所接触的、心里所想到的事物,都没有任何的关系。这个最深层的心一直都和你的身体上的感受有所接触,所有外在的事物和你的根门接触了,产生了某种的感受,这是因为有部分的心给予或好或坏的价值评断,在身体上就产生了某种的感受,而这个最深层的心只是去感觉、去经验这个身体上的感受,并且时时刻刻、日夜不断的对身体上的感受生起习性反应。

  我们要如何改变心的最深层面的这种习性模式呢?这整个修持的目的就是要去改变这个心最深层面的习性模式。不可否认的,痛苦当然存在着,如何脱离痛苦呢?如何才能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呢?生命充满了痛苦,世间充满了痛苦,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原因所产生的各种痛苦,第一件重要的事就是要接受痛苦的事实,痛苦是普遍存在的,我们不能只在知识上接受这个事实,必须学习观察痛苦的实相。

  当你学会了如何观察痛苦后,这种普遍的实相就变成一个圣谛——第一圣谛。称为第一圣谛的意思是:任何人只要能开始客观地观察痛苦就只是痛苦,而不生起习性反应,那么,这个人迟早会成为一个解脱自在的人。这是第一步,接受痛苦的实相并且观察,只是观察,而不对它起反应,只是观察,客观的观察,这就是你已经在做的。

  以禅坐一小时不改变姿势为例,半个小时多少还能够忍耐,然后真正的痛苦就开始了,「哦!这么痛!真是痛!」你勉强再忍耐了十五分钟,然后真正的折磨开始了,「真是难熬的折磨啊!」,有人告诉我:「葛印卡老师,这条正道实在太棒了!内观这么好,我非常喜欢,而且你每天晚上的开示真是棒极了!我非常欣赏你的开示,但是,请你把一小时不改变姿势的禅坐拿掉,这种禅坐实在是疯狂,只要把这一部分去掉,其余的就太完美了。」我也很想把它去掉,但是,行不通,你要面对的还是必须去面对。四十五分钟之后变成一种真正的折磨,每一分钟都像一个小时,一个小时过去了,一分钟,一小时,一分钟,一小时,你心想:「现在可能早就超过一小时了,可惜我不能睁开眼睛看一看手表,一定早就超过一小时了,助理老师一定忘了时间了。」然后你突然听到唱诵的声音「Aniccā……」,「哦!太棒了!真好听,唱诵真是好听极了,太棒了!」还有五分钟唱诵才会结束,你还不能放开你的双手、双腿,还不能张开眼睛。「但是,,现在只要再熬五分钟,没关系!」你心情愉快「我就要摆脱束缚了,我很快就能摆脱束缚了。哦!多么痛苦的束缚!多么快乐的解脱啊!」你经验到两种境界,这整条道路就是要解脱痛苦,解脱痛苦的束缚。

  在一生当中,有很多时候你会面临痛苦的处境,如何去面对这些痛苦呢?可能是身体的痛苦,也可能是心里的痛苦,如何面对这些痛苦呢?你现在就在学,不止如此,你训练自己保持平等心。当身上没有疼痛的感受,所有的感受都非常愉悦时,你清楚知道我能够保持平等心,我不会对身上的感受生起习性反应;当真正的疼痛产生时,你也保持平等心,也许只能够保持几个刹那的平等心,其余的时间你都在起反应,不断的生起习性反应。但是,,这几个刹那这么强而有力,这种平等心是如此强而有力,即使在一个小时当中,你只能保持几个刹那的平等心,这短短得几个刹那会转变成几秒钟,几秒钟的时间会在变成几分钟。

  有学生会跑来告诉我:「现在我已经开始能够享受我的疼痛了。」是的!你已经能够开始享受你的疼痛了,因为你已经停止对疼痛的感受起反应。过去这些疼痛不但是,肉体的疼痛,你还给它加上心理的痛苦,如果去除了心理的痛苦。你只是观察着肉体的疼痛,痛苦的感觉会减半,然后会变成四分之一,然后痛苦越来越少,你就开始逐渐脱离痛苦。你必须学习观察疼痛,以前,你心的习性模式是,只要有疼痛的感受你就会不安;现在不再会有任何的疼痛的感受能够击败你。

  当你观察时就只是观察,比如说你观察一个非常疼痛的部位,就像医生检查病患一样的检查,医生不会觉得疼痛,他只是客观地检查「这里比较痛?那里比较不痛?」你也像这样检查,不要对疼痛产生认同,疼痛就是疼痛,疼痛又怎么样呢?现在你观察疼痛的感受,「让我来看看疼痛的中心点在哪里?它的影响范围有多大?」你发现某些部位比其他部位更痛,有些部位疼痛的感受比较轻,就这样,你不断的分析、剖析这些部位。到了下一回,当你再次观察时,你会发现这些部位除了疼痛之外,也许是压迫感,然后你就开始分析剖析这个部位,「这是压迫感的中心点,这里的压迫感比较重,这里的压迫感比较轻」等等。就这样,你不断地分解这些部位。你也许会达到某个阶段,发现某个部位的感受不但疼痛,还有热的感受,也许还有脉动的感受。到了某个阶段,你会发现,即使有非常疼痛的感受,全身上下还是会有一股潜在的波动存在。一旦你到达了这个阶段,疼痛就不再是疼痛,它不可能击败你了。

  不要期望明天早上你就能达到这个境界,这需要时间。但是,要学习如何去观察。由于旧有的习性模式,大部分的时间你都会生起习性反应,但是,有几个刹那你不起反应,在你不起反应的这几个刹那中,痛苦就变成了圣谛——第一圣谛,你在客观地观察痛苦。当你学会了观察痛苦,就能够在经验上越来越深入,就能深入体验到第二圣谛,也就是造成痛苦的深层原因。在表面的层次上,每个人都会说,「我会痛苦的原因是因为外在的因素,某某人说了一些我不喜欢听的话,因此我觉得难过;某某人做了一件我不喜欢的事情,因此我觉得难过」,或者是「某件我需求的事没有实现,因此我感到难过」。这些都是外在的因素,它们虽然是事实,却只是表面、非常表面的事实。如果不了解内在的真正原因,我们就会不断的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尽自己所有的力量来改变外在的事情,不可能改善的!我们不可能改变别人,你也许会不断的尝试,但是,即使别人改变了,你能够保证别人一旦生气不会再做出对你不利的事情吗?这种事不断的发生着。一生当中不如意的事情十常八九,有时候你想要的事情能够如愿发生,但是,大多时间都发生不如意的事情,你必须面对这些事情,必须进入新更深的层面,去发掘造成痛苦的真正原因。

  内观会帮助你深入心更深的层面,并且发掘真正的原因,痛苦不是来自外面的,只有感官的事物存在外面,痛苦却是来自内在。痛苦在内心产生的时候,一定有某些内在的原因造成痛苦,当你越来越深入内心时,你就会了解,不是因为听了开示,不是读了某些经典、某些书的缘故,也不是因为知识层次上了解实相的缘故,都不是!是你借着实际的经验,而开始了解到造成痛苦的深层原因,而且你已经开始观察这个根植深处的原因了。因此,第二圣谛是造成痛苦的原因。

  造成痛苦的真正原因,举个例子:有一个人病了,医生为他看病,医生第一个重要的责任,就是要知道病人得了什么病?如果医生不知道病人得了什么病,就无法将病患治好;第二件重要的是:要知道造成这种疾病的真正的原因是什么?这不只是征候,如果医生只处理表面的征候,这位医生就无法真正治好病人。我们必须进入更深的层面。如果我们找到造成疾病的真正原因,那么,这项工作就容易多了,你就能找到一个去除病因的方法,一旦病因去除,疾病也就好了。

  因此,借着内观,你开始观察造成痛苦的原因,并且借着这个修法,学会如何去除痛苦的真正原因。当真正的原因被去除,第三圣谛就现起了,这时就不再有痛苦。然后你如何进入到了深层,去除造成痛苦的原因,这一整个过程就是第四圣谛本身。

  所有这四圣谛,不仅要用理智去了解,当然,我们必须先在知识上去了解,但是,我们必须更进一步去实际体验,这样内观才能真正的帮助你,而且这也是你已经开始做的,你越来越深入内在的实相。现在,你只是刚开始做而已,只要有疼痛就会有痛苦,「哦,因为我坐了这么久,所以才会这么痛。」逐渐的你就会明白,你会这么痛苦,是因为你在肉体的痛苦上面又加上了心理的痛苦,如果你学会只是去观察痛苦,那么痛苦就会减低。当你不断的观察,继续不断的观察之后,你就开始逐渐的脱离痛苦了。

  「这是怎么搞的呢?为什么周身会有这么多的痛苦呢?」这是由于我们的贪爱、执着,你希望事情都能如你所愿,但是不可能如此;你想要排除某些不喜欢的事情,这也不能如你所愿,痛苦一定存在,这一点变得很清楚了。

  你看,生命的开始就是痛苦,生命一开始就进入痛苦的领域。从出生开始,我们就进入痛苦的领域。我们有贪欲,贪欲会很快地转变成执着,然后我们就会焦躁不安。小孩子哭着说:「我要牛奶,我要喝水。」他会哭,是因为哭是孩子唯一的懂得的语言,我们不断的成长,长大之后,你不想要的种种事情不断的发生,而你所希求的种种事情往往不会发生,这就是一种苦〔Dukkha〕。以佛陀当时的语言来说,称为身苦〔Jati  Dukkha〕。当一个人逐渐的长大之后,他就会得这种病或是那种病。得了病就会觉得很痛苦:「我为什么这么倒霉,得了这种病,这么糟糕的病,我可以忍受其他的病,就是无法忍受这种病。」你会这么说,因为你不是得其它的病。试问:哪一种病会舒服呢?每一种疾病都是痛苦的,痛苦、痛苦,只有痛苦而已!因此佛陀说:病苦「巴利文…」一个人一生当中往往会不断的得各种疾病,人会不断的成长、成长,衰老、衰老,逐渐的年老,年老了就是一种极大的苦,称作老苦「巴利文…」一个一百岁的老人或是老妇人,由于年纪大了,身体毛病很多,不是这种毛病就是那种毛病,身体十分的衰弱。他们会祈求上帝说:「哦,全能的神啊,请赐我死亡,让我能脱离这些病苦。你并不稀罕死亡,请你赐给我死亡吧!」他们不断的祈求,祈祷着。第二天,医生进来告诉他们:「老太太,现在你的时间已经到了,明天就是你的大限的日子」或者「老先生,明天就是你告别世界的日子了」。然后,这位老先生或者老太太就会哭丧着脸说:「哦!不!不!医生,我想我祈求错了,我不想死,我还不想死,我必须再见到我的儿子、孙子、曾孙、曾曾孙、曾曾曾孙;我这个还没做,那个还没做,请你行行好,救救我吧,我还不想死!」死是一种极大的痛苦,称做死苦「巴利文…」。

  还有什么呢?佛陀并不是玩着知识上的游戏,坐在菩提树下的时候,他就经验到了内在的实相,他在追寻为什么?造成痛苦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不断的深入、深入,深入到内心,这个真理就变得很清楚了:喔!只要我们有任何的贪爱,如果这个贪爱不能满足,我们就会变得痛苦。比如说,你坐着禅修时,你有一种贪念,希望疼痛的感受能够尽快的消失,但是,疼痛并不会因此而消失,结果你就变得很痛苦。或者说,你希望能有一种非常舒服的了乐受,一种禅悦的乐受,但是,感受并不会因为你的贪求就产生,结果你也会因此而痛苦。无论你有什么贪求,只要你无法满足你的贪求,你就会痛苦。不管你和你不希望遇到的人、事、物碰在一起,跟他们有所接触,或者是你希望和他们在一起的人、事、物却无法在一起,你必须和他们分开,「爱别离」是一种极大的痛苦,极大的痛苦。

  佛陀从内心深处了解到这些道理,并且不断的深入、深入,他体会到身心就是苦。这称作五取蕴苦「巴利文…」到了这个阶段,苦的道理就变的非常的清楚了。五蕴的其中一个蕴,是物质的蕴聚。这整个身体是由次原子粒子「…」所构成的,而其它的四个蕴是心理的蕴聚,也就是心的四个部分,认知、辨别、感觉及习性反应,这五个蕴聚集合在一起就变成一个人,也就是所谓的「我」,并且对这个我产生了极大的执着。巴利文「Upadana」就是执着、执取的意思。所有这五蕴就是我们执着、执取的结果,而且我们还不断的对这五蕴产生执着,像这样,我们不断的在痛苦、烦恼中打转。因此,「巴利文…」执着、执取是造成我们痛苦的原因,这个道理就变的越来越清楚了。

  有四个根本的执着:第一种执着是对「我」这个想象的「我」所产生的一种执着。我们并不是真正的了解什么是所谓的「我」,虽然我们不断的叫他做「我、我」,这堆次原子微粒是我吗?而心的这四个蕴聚,心认知的部分,它认知之后就灭去、认知之后就灭去,这认知的部分是我吗?心辨别的部分,它辨别之后就灭去,辨别之后就灭去,这个辨别的部分是我吗?心感觉的部分,它感觉之后就灭去,感觉之后就灭去,这个感觉的部分是我吗?起习性反应的部分,它生起反应之后就灭去,反应之后就灭去,这个起反应的部分是我吗?或者是心的这四个部分加在一起是我吗?身与心这五蕴加在一起是我吗?

  但是,这个「我」却是如此的重要,我们总是把我摆在最前面。如果有人说了一句不利于我的话,我们就会觉得愤怒,就会变得焦躁不安。我们并不真正清楚什么是我,却对这个想象出来的我,创造出来的我产生了极大的执着。只要有人做了一件不利于我的事,我们就会变得非常的愤怒,非常的不安,非常的不快乐。「我、我、我」我们对于这个我,已经产生了极大的执着,这种执着所带给我们的只有痛苦,没有别的,只有痛苦而已。

  于是这个「我」的圈子范围就开始不断的扩展开来了,你称之为「我的、我的」的一些事物就进入了这个范围当中。然后,你又对属于「我的、我的」的这些事物产生极大的执着,你对属于「我的、我的」的一切事物产生了极大的执着,你会说:「哦,我的表,好棒的手表,这么名贵的手表,这是学生从国外买来送我的,这么好的表,这么名贵的表。」有一天,一不小心将表掉在地上摔坏了,我开始伤心,说:「哦!这么名贵的手表摔坏了,在国内还找不到零件,我要怎么修理呢?伤心,难过,真是难过啊!」一只同样款、式同样价值的手表戴在我朋友的手上,不小心掉下来摔坏了,我并不会伤心难过,我完全不会伤心难过,相反的,我还会告诫他说:「喂,朋友啊!你应该很小心呢,这种款式的手表在国内找不到的啊,你找不到零件来修理的。」我不会伤心,我不会难过,为什么呢?同样的手表,同样的款式,同样的价值,但是,我不会伤心难过。每个人只会因为摔破了「我」的手表而感到伤心难过,「我的」手表坏了,「我的」手表摔坏了,「我的、我的、我的、我的」所产生的任何东西,只要是所谓「我的、我的」的任何东西,无论它是几百块钱或者是几百万,都没有什么差别,你对它产生多大的痛苦,执著越深,痛苦就越大;执着越强烈的,痛苦也就越强烈,这是自然的法则。你修行越深入时,你对这一点就会越来越清楚。执取、执着必定会带来痛苦、烦恼,而且只会带给你痛苦、烦恼而已。

  我举个例子,我记得我刚从缅甸回到印度大约两三年的时间,当时还没有内观中心,因此,想要将内观传给别人,帮助别人脱离痛苦烦恼的热心人,他们安排各式各样的场地来举办课程。有时借回教的清真寺,有时借印度教的寺庙,有时借用教堂,有时借用学校来举办十日内观课程。有一次,课程安排在偏远村落的耆那教的寺庙举办,那是耆那教的道场,因为地处偏远,所以只有一、两个是当地村落的学生,大多数的学生都来自附近的城市,其中一位上了年纪、非常穷困的老妇人,有人给了他搭火车的经费,于是她来参加这个课程。在课程开始的两天、三天、四天,一直到第五天,她都非常的高兴。她在这个修行法上不断的有进步,她在第五天或是第六天时,偶然间知道每天清晨大殿会有葛印卡老师的唱诵,而且唱诵结束还有回向,她就问道:「我可以去吗?我可以参加吗?」事务长说:「是的,你可以去参加,但是,你还要在那儿静坐才行。」,「是的,是的,我会的。」

  于是她到了大殿,在那里静坐。在唱诵结束的时候,她非常的高兴,非常高兴。她面带微笑回到了寝室,但是,随后却放声的大哭,哭啊!哭啊!大家都跑过去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被毒蝎子扎到了,或者是被蛇咬到了吗?这位老太太到底怎么了?」她不回答,她只是继续的哭啊!哭啊!过了好一阵子,她才啜泣的说:「我带了一个布做的小钱包来参加这个课程,钱包里头有二十块卢比。」二十块卢比,还不到一块美金。「这二十块卢比是我一生的积蓄,都放在钱包里。还有六十年前我结婚时,家人送我一只银戒指当嫁妆,银戒指也在钱包里,而且出门之前有人给我一片甜饼,甜饼也在钱包里。每次上课,我就把钱包放在腿上,睡觉时放在枕头下面。今天早上去大殿时,钱包放在寝室,有人把钱包拿走了,我被抢劫了,我遭小偷了,我一生的积蓄全部被偷了。」她不停的哭,大家决议二十卢比的现金加上不到二十卢比的银戒指,算一算也只有四、五十卢比而已。「你不要哭了,老太太,我们会给你五十卢比,你修得这么好,就继续好好修吧!老太太还是不停的哭,大家想「我们最好赶快收起一些钱交给她,这样她就不会再哭了。」大家就开始乐捐,而且不止募集到五十卢比,一共募集了一百卢比,大家心里认为现在老太太应该不会再哭了吧!没想到,大家把钱交给她时,老太太把钱扔到一边「我要这笔钱做什么?银戒指是我的嫁妆,戒指到哪儿去了呢?现在戒指不见了。」大家就开始帮忙找,但是,都找不到。到了下午,有人看到树上有一只猴子拿着钱包,正在把钱包中的甜饼拿出来吃。大家就追那只猴子,拿回钱包、银戒指还给老太太,这时她才停止哭泣。

  不管是二十卢比或是二百万卢比都是一样,有多少的执着就会产生多少的痛苦。只要你对「我、我的」产生执着,你就会充满痛苦。我记得另一个例子:这也是在北印度一个偏远的村落,有一位学问非常好的印度教出家人也来参加课程,大约在五、六天之后,他来找我说:

  「葛印卡先生,在中午十二点到一点,你和学生有单独面谈的时间,而每人有十分钟。」在当时,学生较少,我通常给学生每人十分钟的面谈时间。「十分钟给在家众,他们会有什么问题呢?对他们连十分钟也太多了!我是一个印度教的出家人,我有很多的问题,请给我半个小时吧。」

  我告诉他:「师父,我知道你会谈一些哲学思想或这一类的问题,我对这些问题不感兴趣,我不会给你这么多时间的。」

  「喔,葛印卡先生,这五天来,我已经知道谈论哲学理论没有用,我只谈论关于修行技巧的问题。」

  「关于修行技巧的问题,你哪里需要半个小时来谈论修行技巧的问题呢?」

  「哦,请你给我半个钟头的时间吧。」

  「好吧,我想办法腾出半个小时的时间。」

  然后他来了,前面五分钟的时间,他是谈论修行技巧的问题,之后他突然改变了谈话的内容:

  「葛印卡先生在那个大城市里的寺庙?」

  「我的寺庙?寺庙是出家人住的,我是在家居士,哪里会有寺庙呢?」

  「葛印卡先生,你要听清楚,是『你的』寺庙啊!」

  「师父,我没有寺庙啊,我是在家居士,我指导内观,我太太总是坐在我旁边,这是明确的证据,证明我是在家居士,我怎么可能会有寺庙呢?」

  他还是不停的说:「葛印卡先生,你的寺庙、你的寺庙。」他接着说:「葛印卡先生,在你的寺庙当中有你的大象。」

  「我的大象?他在说什么啊?」然后突然间我明白了,这就是印度,一个奇妙的国家,幅员广大,有各式各样的传统。有些人相信某种奇怪的传统,一生当中,他们绝不用「我、我的」这种肮脏的字眼,每次必须说「我」的时候,他们就会说「你」;必须说「我的」,他们会说「你的」。「哦!现在我明白了:师父,是的,我的寺庙,我的大象,请继续说吧!有什么问题?」这是一位放弃所有财产过着出家生活的修行人。原来他在市中心盖了一座寺庙,但是,事先没有获得建筑执照,现在政府要拆除掉这座寺庙,寺里的大象也不能留下,有关当局要求把大象送走。他听说这位市长曾经去过缅甸,并且在我家做过客,因此要求我说:「葛印卡先生,只要你说几句话,你的寺庙就保住了,你的大象就可以留下来了。」虽然他没有用过「我」,没有用过「我的」这些字,但是,他还是有极大的执着,有执着就一定会带来痛苦、烦恼的,而且只会带来痛苦和烦恼,没有别的,越深的执着,就会有越多的痛苦、烦恼。如果我们所执着的这个「我」是永恒不变的,那么即使我们产生执着,也不会有什么痛苦;如果我们所执着的这个「我的」,我所拥有的事物也是永恒不变的,那么也不会有任何痛苦产生。但是,问题就在这个「我、我的」都不是永恒不变的,任何我称之为「我的、我的、我的」的东西,只要它们一消失,我就会变得无助;另一种情况是,我拥有的东西仍然存在,但是,这个「我」却终究要死,一定会和这些事物分离,我也会变得无助。

  如果有执着、执取,一定会产生极大的痛苦。我们会产生另外一种执着,对「我」的执着会转变成对「我所有」的执着,诸如对「我的观点」、「我的哲学」、「我的教义」、「我的信仰」、「我的宗教」、「我的传统」等等的执着。我们对自己的观点有强烈的执着,而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戴上了有色眼镜在看东西,并且对自己这副有色眼镜产生了强烈的执着。如果我戴上的眼镜是红色的,那么看到了每一种东西都变成红的、红的、红的,都只是红色的;如果有人带上绿色的眼镜,那么他所看到的每一件东西都是绿的、绿的、绿的,都只有绿色而已。我们和其他人不断地争辩,无法说服她所有的东西都是红色的,她也无法让我相信任何东西都是绿色的。我们不停的争辩,即使争破了头,也无法达成共识。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所执着,我们都值得自己所看到的颜色,我们并不想认真观察到底是什么颜色,这种强烈的执着带来极大的痛苦。

  还有很多人执着于各式各样的仪式、仪轨和典礼等等。我在东方国家看过很多人非常执着于每天的日课,每天的仪规,他们来参加十日课程时都会说:「为什么不让我做这些仪式、仪轨呢?只要十五分钟,我就能够做完我的日课,然后再来参加内观。」当我们回答不可以,他们就会变得焦躁不安。经过几天之后,当然他们开始了解不能做这些仪式的理由,但是,刚开始的时候,由于执着就会有许多的痛苦。

  佛陀越来越深入探究内心深处,究竟为什么会造成我们的痛苦?答案就变得越来越清楚了。当一种你想要某件事物的贪爱生起了,你一心想拥有它、得到它,你对贪爱产生了极大的执取,接着贪爱就转变成执着、执取了。或者是你不想要某件事物,想摆脱它,但是,却没有办法做到。嗔恨会转变成贪求,贪求转变成执着执取,痛苦也就产生了。

  佛陀继续探究:为什么会有贪求呢?他当时并没有阅读或是讨论经典,而是像科学家一样进行着实验,去探究内心深处到底发生了什么。一个很小的欲望产生了,你开始喜欢上它,很快的它就转变成贪爱;一个想要摆脱某件事物的念头一产生,马上就会转变为嗔恨。喔「tanhā」佛陀当时的语言称为「巴利文…」贪爱造成执取,从一个很小的欲望转变成贪爱,贪爱转变成为执取,甚至为什么还有这些微小的欲望呢?什么是造成的原因呢?佛陀亲身经验这一切的实相,所以对他而言道理非常的清楚,身上的感受造成贪爱,「巴利文…」当你经验到身体上的感受时,如果是愉悦的感受,你就开始喜欢它。当你经验到不愉悦的感受,很快你就会厌恶想要摆脱掉它。「想摆脱」就是贪爱,贪求,感受造成贪爱「巴利文…」感受会造成贪爱,而贪爱会转变成执取、执着。为什么会有感受呢?感受的成因是什么呢?佛陀再探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的结论是:接触造成感受。「巴利文…」只要一有了接触,身上就一定会产生感受。是什么和什么接触呢?这六个根门,眼睛和它的所缘,也就是某种形状、形象、颜色或是光线接触,眼睛和这些事物接触就一定会产生感受,当声音一和耳朵接触就会产生感受,当一种气味和鼻子接触就会产生感受,当一种味道和舌头接触时就一定会产生感受的。当某一种实体和身体接触就会产生感受,对于意根,任何念头、任何情绪和心接触时,身上就一定会产生某种的感受。

  为什么会有接触呢?这一点很简单也很清楚:是六根造成接触,「巴利文…」只要人有六根存在,每一个根门就一定会和他们相对的尘境接触。世界上到处充满着尘境,所以,我们身上的六根和外在的六尘会时时接触。

  为什么会有六根呢?什么是六根的原因呢?「巴利文…」就是身与心两者的和合作用,也称作名色。为什么身心形成的生命是这样开始的?这一点也非常清楚了。这是因为识蕴之流一直持续着,一旦这个生命结束,这股识蕴之流又在某个地方升起形成另一个生命。识蕴不断的生灭、生灭,在死亡时它灭去了,然后在某个地方又再度升起而形成另一个生命,然后这股识蕴之流又像从前一样生灭、生灭,这就是识蕴造成名色或是身心之流。

  「巴利文…」为什么会有识蕴呢?什么是形成识蕴的原因呢?这一点也非常清楚了,这是因为行蕴造成识蕴,「巴利文…」心理的意志行为造成下一刹那的识蕴升起的原因,你们会一再地听到「sankhara」——习性反应这个字,这个字就是指心理的意志行为,你一产生习性反应,在下一个刹那就升起了识蕴,在临终时一个非常深的习性反应,像用铁锤在岩石上凿刻痕一样,那么深的习性反应会浮现到心的表面,形成非常强大的推力,而让识蕴在别处升起。因此识蕴之下不断的形成,是由于习性反应「巴利文…」的作用。为什么会有习性反应「巴利文…」,这一点也变的非常清楚了,因为无明造成行蕴「巴利文…」人会产生习性反应,是由于愚痴、无明,什么愚痴、无明呢?不是因为没有上过学或上过大学,不是因为没有看过什么经典就叫做愚痴、无明,也不是因为从来没有听过开示而叫做无明,跟这些一点关系也没有。这里所谓的愚痴、无明,是指在经验的层面上的愚痴、无明,这里是指一个人从来都不知道痛苦不断从内心深处升起,不知道全身上下都充满着感受,不知道他自己不断的在对愉悦的感受生起贪爱的习性反应;对不愉悦的感受生起厌恶的习性反应,在内心深处一直不断的在进行这种整个的过程,这就是痛苦增长的过程,不断的产生痛苦,增长痛苦,不断的产生痛苦,产生习性反应,增长习性反应,这一切都是由于愚痴、无明。

  现在每一个环节都非常清楚,种种互为因缘所形成的环链也十分清楚了。

  首先是,

  「巴利文…」

  无明产生的习性反应,

  「巴利文…」

  习性反应升起识蕴,

  「巴利文…」

     识蕴产生了名色或身心的新生命,

  「巴利文…」

这个身心产生了六根的作用,

  「巴利文…」

  由于六根而有了接触。

  「巴利文…」

  接触产生了感受,

  「巴利文…」

     感受产生了贪爱,

  「巴利文…」

  贪爱转变成执取,

  「巴利文…」

  由于这种深刻的执着产生出生的推动力,生命能够生生不息的流转,都是由于这种执取的力量的推动,每当生命即将结束时,这种推动力就现起了非常深的业力,我们称之为有业,「巴利文…」这种出生的推动力,就会推动识蕴而形成一个新的生命。因此,这种生命的推动会继续不断的进行着,它并不会随生命结束而停止,它会继续。

  「巴利文…」由于这种生命的推动力,在你死后一个新的生命「jāti」就会开始,你会再一次出生,一个新生命开始了。

  「巴利文…」当生命形成后,人就必须面临痛苦:衰老的痛苦、疾病的痛苦、死亡的痛苦、求不得的痛苦、怨憎会的痛苦。「只要出生,就要面对身心种种的痛苦」这生命充满了痛苦,这个道理变得非常清楚。任何人越深入探究内心,这整个过程就变得越来越清楚,人只要去除无明,在实际经验上去了解实相,就会越来越清楚痛苦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不断的累积,要如何去除痛苦,要如何脱离痛苦,要如何打破这个因缘的环链?我们要从什么地方来破除这条环链,要从哪一个环扣来突破呢?生命是从身心的和合开始的,只要身心一形成,生命之流就开始了。那么要怎么办呢?应该自杀吗?自杀能解决问题吗?喔,不!不!自杀绝对无法解决问题,我们绝对无法以这种方式来解决问题。人自杀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呢?他的内心一定充满了极大的痛苦!每个人临终的心念,会影响下一个生命的第一个心念,临终的最后心念如果充满了极大的痛苦,心念所促成的生命一定也充满了痛苦。因此,自杀只会让人更加的痛苦,自杀不能解决问题,自杀不能解决痛苦。

  那么,身心存在时,生命现象存在时,要如何解决问题呢?从下一个环节,从六根来解决如何呢?我们最好把六根给毁了,好吧!就算你把眼、耳、鼻、舌、四根都毁了吧!剩下的身和心怎么办呢?如果要毁掉身心,一样又是要自杀,如何能毁掉六根呢?如果不能毁掉六根,那么就毁掉外面所有的六尘,但是,绝对不可能!你怎么可能毁掉所有的外在的六尘呢?只要有六根和六尘存在,一定会有接触产生,你是无法避免六根和六尘的接触,而只要有接触,一定会有感受产生,你没有办法不升起感受,「感受」这个环节就是培养智慧的地方,我们可以用一把智慧的斧头在「感受」这个环节,将生死的链条从这里砍断。只要人活着,身上就一定会有感受,外在的尘境,不断的和六根中的这个或那个根门接触,每一刹那心和物不断有接触,而且产生感受。由于无明无知,我们利用感受生起了贪爱或嗔恨的习性反应。

  现在我们必须改变这整个过程,「感受」还是一定会升起的,我们利用感受培养智慧,了解实相,了解感受的特性。「感受」不是永恒的,它变化无常,生起又灭去,让我看看它能持续多久?是的,它不断的在生起灭去、生起灭去,不管是多么愉悦的感受,都一定会灭去的,无论这个感受有多么的愉悦,都一定会灭去的,因此,没有必要生起习性反应,为什么要对一件本来就生灭无常的事物生起习性反应呢?那是毫无意义的,不必要的。道理越来越清楚了,如果人能够体验到感受,并且不对感受生起习性反应,这整个累计痛苦的过程就会完全的改变,解脱过程就会开始。

  佛陀发现到:「感受」是两条分岔路上非常重要的一个连接点。他说其中一条路是痛苦「…」这条路充满了痛苦,你制造痛苦,不断的在制造痛苦,因为你不断对每一个感受生起习性反应,无时无刻都在生起习性反应,因此,这是一个增长痛苦的过程,你不断的在增长痛苦。然而,在这个连接点,在身体「感受」这一点,却可以带你通往解脱的道路,「…」因为现在你不再对感受生起习性反应,所有的痛苦将会消除。你只是理解「…」——哦!无常!无常!这也是你现在已经在做的。

  第一件重要的事就是要觉知感受,当你觉知感受时,你不起反应,对感受应该生起智慧,「…」身上的每一个感受都应该生起智慧,不应该对身上的感受生起贪爱或是嗔恨的习性反应。深入感受的层面,不要对感受生起习性反应,就是你已经选择的解脱之道。感受就是我们要打破这条生死链的环节,你会发现,因为不再有无明,因此这整条环链得以破除。「…」当无明整个去除,「…」就会不再升起习性反应,行蕴就不会再产生了,接着是「巴利文…」行蕴不升,识蕴就不再生起;「巴利文…」识蕴停止,就不会再有生灭的身心或是名色;「巴利文…」没有身心或明色,就不会有六根或六处;「巴利文…」没有六根或六处就不会有接触;「巴利文…」没有接触,就不会生起感受;「巴利文…」没有感受,就不再升起贪爱;「巴利文…」没有贪爱就不会再升起执取;「巴利文…」没有执取,就不会有出生的推动力量;「巴利文…」没有出生的推动力,就不会再出生;「巴利文…」所有那些出生带来的痛苦也就跟着消失了。

  也许只是在知识上接受而已,这是没有帮助的,我们必须实际修炼才行,必须深入到感受的层面,而且不要对感受生起习性反应。「感受」确实存在,但是,你不对它起反应,如果只是理论上接受而已,是没有用的。有的人也许还不相信前世和来生,这也无所谓,这并不重要,并不是要你先接受前世、来生的观念,内观才能帮助你。但是,我们都必须接受现在这一生。此时此刻,如果你不断的给自己制造痛苦,时时刻刻都在产生习性的反应,每一个习性反应对你而言就是一种痛苦。你不断产生习性反应、不断产生习性反应,这种习性反应已经累积这么深,就像用铁锤和凿子在岩石上凿刻痕一样,这么样的深刻。痛苦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深。

  现在,至少你已经开始脱离这些痛苦烦恼了,你已经开始脱离你现在的痛苦了,自然的法则就像这样,当你停止对经验到的感受产生新的习性反应时,旧的习性反应就会开始浮现到表面上来,那些你过去所累积的、深藏在内心深处的习性反应就会开始浮现出来,它们是以感受呈现出来的,所以当它们浮现的时候。你还是保持平等心,你不对这些感受起反应,那么这些习性反应就会失去原有的力量,变得越来越弱而消失。接着,另一个习性反应会再以感受来呈现,你同样保持平等心,这样子就能够去除那些旧有的习性反应了。一旦你不再产生新的习性反应的时候,那些旧有的习性反应就会自动的、逐渐的被去除。只要你能够保持平等心,它们浮现到表面上就去除了,它们一浮现到表面上就去除了。这就是「巴利文…」这句话所指的意思,你会常常听到佛陀说过的这句话:「巴利文…」意思是说,每一个习性反应都是这样的无常,都不断的在生灭、生灭;「巴利文…」不断的生灭、生灭,它的特性就是不断的生灭、生灭。「巴利文…」习性反应灭去了,然后又再度的升起,它不断的在生灭,你也不断的增长自己的习性反应。但是,如果你对你身上的感受保持觉知,并且不对它们生起习性反应,那么就会「巴利文…」它们就会被去除了。它们不断的浮现到表面,也不断的被去除,而习性反应去除的越多,你就越能够开始享受到解脱的安详。「巴利文…」因为你去除了越来越多的痛苦了,这就是佛陀他觉悟的整个过程。

  他在心的最深处发现了造成我们痛苦的真正原因,并且找到了去除这个痛苦的原因的方法。他完全觉悟之后所说出的第一句话是这么多美妙,当然佛陀所说的每一句话都非常的美妙,但是,他的第一句话特别的美妙。佛陀觉悟之后所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呢?在这十天当中,你们每天都会听到,一天至少能够听到三次。「巴利文…」首先是「巴利文…」当时是夜晚,一个卫塞月月圆的晚上,他坐在菩提树下,观察着内在的实相,当一个人深入内在,不断的净化自己的心。当然,他的心力就会增强,他就能够发展出宿命通,发展出回忆起过去生的能力。深夜的时刻,佛陀发展出这种能力,他开始看到他自己的过去生,而且不只是过去一世、过去的两世、过去的十辈子。像这样,他一直观察他过去生,观察过去无数的生命。然后他说「巴利文…」「在这个世界当中流转,我曾经出生过了无数次的生命,生生世世,一生接着一生,我已经出生过这么多次,已经出生了无数次之多了。」,「Aneke」就是无数次的意思,不只是一次、两次,而是无数次的生命。「巴利文…」每一次出生之后就不停的流转,不停的流转。「…」这个字的意思是不停的,无法停止的。每一个人出生之后就不停的流转,不停地迈向死亡,只要你一出生,你就开始迈向了你的死亡,你甚至无法多停留一秒钟。你无法告诉死亡说:「让我多停留一秒钟吧!」死亡不会多等你一秒钟的,你必须不停地,不停地迈向死亡,到头来,你什么也得不到,什么也带不走。然而,在过去的某些生命当中,他遇到一些深具智慧的修行人,他们告诉他,只要你能够亲自找到这位生命的创造者,这位伟大的创造者,你就能够脱离生死的轮回,以及解脱所有的痛苦。因此,在许许多多的生命当中,他一直不停的在寻找着一位生命的创造者,这位创造者就是「巴利文…」这是一个房子的建造者;建造什么样的房子呢?每一次当一个人死的时候,另一个房子早就已经准备好了,每一次,只要一个人一死,另外一个房子就准备好了,「巴利文…」到底是谁创造了这个房子呢?「巴利文…」为了寻找这一位房子的创造者,「巴利文…」我一次又一次的不断的出生,生命当中充满了痛苦,非常的痛苦。不管是出生在这一道或是那一道,每一种生命都是充满了痛苦。即使是出生在最高的梵天境界,衰老和死亡的痛苦也是存在着,并没有完全脱离所有的痛苦。「巴利文…」「哦!房子的建造者,现在我看到你了,我找到你了,〈巴利文…〉你无法再为我建造任何的房子了。」一个人要如何来建造房子呢?一定要有建筑房子的材料才行,一定要有一些木材,钢筋水泥或者是沙石才行。现在我将所有的东西毁掉了,「巴利文…」我摧毁了所有的建材,你已经无法再为我建造房子了。

  什么是建造房子的材料呢?

「巴利文…」我的心现在已经从所有的业行当中解脱出来了,会造成再度出生的习性反应,已经完全的根除了,「巴利文…」并且将贪爱也完全的根除了,完全的不再有一丝一毫的贪爱存在,不再会产生新的习性反应了;所有旧有的习性反应都已经根除,我现在不会再产生新的习性反应了,这是到达完全解脱的境界,只要能够努力的修行,任何人以及每一个人都能够达到这种境界,但是,必须自己努力,必须靠自己用功才行。我们无法靠贪求或者是祈祷来达到这个境界,这并不是某种奇迹出现,然后我们就能够获得解脱,我们必须靠自己用功才行,每一个人都必须靠自己用功。

  在这十天当中,你学会了一种教导你如何用功的方法。这种方法教导你如何进入到你日夜不停地生起习性反应的内心深处。在这个地方,你不断地生起贪嗔、贪嗔的习性反应,除非你能够感觉到这些感受,否则你要如何才能改变这种习性模式呢?

  在佛陀生前、佛陀当时和佛灭之后,都有许许多多的禅修方法,然而佛陀所发现的,佛陀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发现:除非你能够到达习性反应及贪爱生起的内心深处,否则,产生痛苦的整个过程就仍然存在,你就无法脱离所有的痛苦、烦恼,你所有的贪爱都是由于感受而升起的,你可以称这个方法为「Vipassana」——内观,或者是任何的名称。任何方法,只要能教导我们观察感受,而且对感受保持平等心,这种方法就是一种解脱的方法。

  一个人要非常幸运才能够接触到这样的禅修方法,并且必须非常有福报,才能得到正法,而走在正法的道路上。当然,这是一条长远的路,不管这条路有多么的遥远,也许像亿万英里那样的遥远,都必须从踏上第一步开始。现在你已经开始踏上你的第一步了,对于那些从来都没有踏上正确的道路上的人,我们无法预测他们能够达到最终的目标。而那些已经在正道上踏出第一步的人,就非常有可能会在踏出第二步、第三步,一步又一步,一步接着一步的,必定会达到最终的目标。

  要好好善用剩下的五天,学习如何走在这条正道上,这条正道上走了多远,你就已经改变了多少的心的习性模式,就有多少的不净烦恼浮现到心的表面而被去除掉。比如说,如果你头上戴着一百吨的包袱,现在已经去掉了一吨,这样很好,你只带九十九吨回家,比从前轻松了一吨。像这样,以后你会拿掉十吨、二十吨、五十吨、九十吨等等的,谁又知道呢!尽量拿掉你的包袱,这样回家的时候就会觉得轻松得多!最重要的就是学会内观法,学习将头上的包袱去掉,学习去除你的痛苦而过更美好的生活,过着更安详、更和谐、更快乐的生活。

  要好好善用上下的五天,愿大家都能够在这个美妙的修行方法上建立起稳固的基础,在法中建稳基础。为了你能更好,为了你的利益,为了你自己的解脱,从习性的反应、束缚、锁链、枷锁当中解脱出来,而享有真正的安详,真正的和谐,真正的快乐。

  愿你们都能够获得真正的和谐,真正的安详,真正的快乐。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080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422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63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54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62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56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014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52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12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41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87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47评论 4 33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73评论 3 31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77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06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406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76评论 2 3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