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我写的不是,消费心理学,而是,商家心理学。当然,我仅仅是从一个客户的角度,来揣测商家是怎么想的。小女子才疏学浅,略看过几本营销商务类的书,就妄想应用书本于现实,希望不要被各位专业行家贻笑大方才好。
新年假期,我和母上大人还有姨妈一起添购春衣。一路上进店若干,带来的感受喜忧参半。先从差的说起吧。
第一家的地板上有点黏,母上大人说可能有别的顾客吐了口香糖的关系,希望店员清洁一下。可是店员并未给出任何回应,于是我们购物的好兴致已经跑掉一半了。那位销售小姐,只顾埋头看她的手机,懒懒散散的说了句,喜欢可以试一下,却避开地板不整洁问题。我觉得因为她不是老板,她也无所谓我们买不买,总之,是懒得招呼,她心里大概在想,估计你们也不会买,连地板都要挑毛病,何况这又不是我的店,干多干少一个样,我省点力气不是更好?
第二家的装潢非常阔气,漂亮气质的女老板正在和她的小姐妹讨论年夜饭的丰盛问题。店里的衣服静静的散发着她的档次,或许是女老板阅人无数,一眼就断定我们不是她的目标客户,于是连,‘喜欢可以试一试’ 也懒得说,在吵吵闹闹的环境下,作为客户的我们自然无法静心挑选,何况老板摆出的是那样不屑的表情包。其实最讨厌这种大眼小眼的商家,尊重每一个客户不是营销的基本常识吗?就算她不是你今日的客户,你的态度,你带给她的感受,非常有可能把她发展成潜在客户,下一次她就会光顾了。我记得我在国外的时候,去看专柜的奢侈品包包,店员相当客气的铺一层布,把我心仪的几个放在面前一一展示。其实最后我并没有买,但她们还是很有礼貌的说谢谢。相比之下,国内的奢侈品专柜,也存在这种大小眼的问题,令人遗憾。话说回来,这家小资的女装专卖店,我想我是不会再去了。
说完了两家不愉快的感受,再来说说开心的。
第一家的老板非常欢乐,极具幽默感。当我淘到一件只有50的短装,几乎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母上大人延续了她一惯的保守,还在那里挑毛病,说肯定面料做工有问题。可是这位老板相当乐观的说,50块,因为我要抛货了,所以,不可以吗?至于质量,不会比淘宝店差的哈。当客户指责时,这位商家并没有反驳,而是顺着客户的想法,对,我就是要抛货。接下来,再成功做一个对比,至少不会比淘宝差。先支持对方的感受,再引导对方支持自己的感受,这位老板不仅充满喜感,而且很智慧。试想她如果脸红脖子粗的和我的母上大人争执,那她的生意不是黄了吗?可见,和气生财,也真是不无道理。理所当然,我入手了那件适合我的短装。
最后一家也是店员,她给我的感觉是,非常舒服。因为她没有像其他店员那样,在客户走近店铺的第一分钟就步步紧逼,问客户要什么,然后马上做推荐。很多商家这样做,带给客户心灵上的压迫感和不舒适,要知道,购物本来就应该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客户最大的满足是自己做出自认为最正确的决定。那么作为商家,你附和就行了,有能力的商家,有主见地附和,不要因为想要做买卖样样都说好。这位店员作为一个优秀的商家,把尊重客户做到了极致,她没有因为我买了一条短裙而拼命介绍上衣给我,这让我深切感受到她是尊重我的。买完东西,因为下雨,又回头向她要一个塑料袋。姑娘体贴地给了我一个购物袋,将延伸服务做到让客户满意,以吸引客户的再次光顾,虽然那天与姑娘初次见面,却让我对那家店的印象分大大地上升。
其实作为商家,知道客户要什么是根本,还有知道怎么才能让客户得到满足。营销学上一条人人都知道的原理是:留住老客户,发展新客户。但老客户也是从新客户开始的,你总得有一些特别的地方,比如服务意识,比如情感,比如沟通能力,最后才是产品,让客户慢慢产生忠诚感。商家若没有“一招鲜”,何来“吃遍天”?
(今天太累了,脑袋重的要给键盘磕头了,但还是想坚持每两日更一文,不妥之处,请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