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思考问题的方式是这样的: 「我离婚了,所以我的小孩一定无法健康成长」,「你是广东人,那你一定不能吃辣吧。」,「今天看到一条新闻事件,明天股市一定上涨」.....
或是这样的: 「等我变美变自信了,我就能谈恋爱」
招人的时候,我们有时会听到HR说,「他是被上家公司解雇的,说明他能力有问题,我们不能要他。」
其实,这些话背后隐藏的正是很多人习以为常,却不自知的「线性思维」。
数十年的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脑是很难理解非线性关系的。我们的大脑倾向于简单的直线,也就是线性关系。
而这种以线性关系为基础的「线性思维」正是我们大多数人最擅长的,因为它最简单、也最本能。
但是,假如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我们常常陷入的极度焦虑、迷茫无措、盲目乐观,很多都与这种思维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它们的最终指向,往往就是人生的困境。
1.对一个人的评价标准
假如你是一家公司的上司,必须给10名下属做出评价,你以什么作为标准?或者说,对于人员的日常表现,用什么作为评价标准?
你怎么能避开,“无论怎么评价都是主观的”这一思维的陷阱。毕竟,有主观因素介入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人事评价说到底还是人们的主观判断,这属于意识层次的简单思维。做评价的不是机器,而是人,加入主观因素也就在所难免。但是,为了不让大家有不公平的感觉,进行人事评价必须在某些地方多加注意,而难点就在这里。
如果只是进行主观评价的话,就会有这样的议论:“那人也没干什么活,怎么比我得到的评价还高呢,真奇怪!”“我营业成绩很好,为什么比那个人得到的评价低?”
所以,在做人事评价的时候,不要一下就做出主观判断,要以客观数字为根据,再进行主观修正。
“A的销售额在部门内最高,但是缺乏培训下属的意识,这一点不可不考虑……”
“B的演讲能力差,做的企划案也只有两成通过。但是,他很努力,有挑战精神,工作态度也很好。”
销售额、企划通过的次数是定量标准,“定量”是指用数字客观表示出来,而对事物性质的表述,则称为“定性”。定量的评价,因为采用同样的标准,所以能普遍为人所接受。业绩的增长做某件工作所需的时间、提出的企划数、与客户交谈的时间等等,都可以采用定量评价,这样的评价有很多。不过,一旦只用表面上的数字来评价,组织会显得很刻板,在看似定量的要素中,也要有能定性表述的东西,比如用一些鼓励性的描述。不只是人事评价,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应该作为工作的基本原则。
2.一个人对于伴侣的选择
当你问一个人为何选择这个人作为伴侣的理由时,“我认为他对我好,他肯为我花钱”,这属于意识思维,强调的是当你在体验某件事情时它给你带来的感悟。
但深层思维更为复杂,它需要你用出色的逻辑处理能力去处理一个人的复杂信息,包括洞察出一个人的隐藏性格,最后再将其转化为一个简单且深刻的判断。比如一个人的背景,情感成熟程度,工作能力,兴趣喜好,看待事情的思维方式,
当你仅凭感觉找对象,情绪、认知都会有偏差——和对方聊天,彼此眼神交汇,并肩走在一起,你仿佛心动了,情到深处甚至会找很多理由去论证跟他在一起很开心,但这仅仅是你感性层面的判断。
深层思维需要一个解剖的过程,把一个人,从外到内地捋一遍,看到一个人的相貌、着装、举止,还有包裹着他各式各样的角色,再到资源结构、能力圈等。
一个人拥有的深层思维,能让他保持开阔的眼界,感受自我,感受他人,拥有自由思维和独立精神。
在僵化禁锢的环境、土壤或者氛围中,思维就不那么重要,因为所有人都一样,都被单一甚至垄断性的思维所操控。由于看不到任何其他的参照系,对井底之蛙而言,井口的景象就是天下的模样。
对有使命感、不愿浑浑噩噩度过一生的人来说,改变个人命运,取决于他(她)究竟拥有多少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或者创新性思维。
在深层思维中,我们需要琢磨如何把抽象的变成形象的(形象思维),如何把形象的变成抽象的(逻辑思维),如何把局部和全局结合并兼顾(格局思维),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最复杂的问题,如何用最复杂的方法解决最简单的问题……
越是想当然,越是本能和直观,越是毫不费力,但是最终,你会让你的人生付上费力的沉重的一单。
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便是如此,你想省事,你想简单,你能做到,但总有一天,你的生活会让你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