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里八景 &五千畝方塘之同里湖

“千年同里,醇正水乡”。

这是著名社会学家、赫胥黎奖(人类学界的最高奖)获得者、前民盟主席费孝通先生为苏州古镇同里的题词。同里,是费先生父辈生活过的地方。

俺刚到吴江县医院工作的一段时间,多次给回家乡调研的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费孝通先生做保健医生。

1986年5月,作者陪同费孝通先生晨跑

同里,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良渚文化”时期,先秦己成集市,隶属会稽郡吴县,宋代正式建镇。以“小桥、流水、人家”的神韵被誉为“东方威尼斯”。晚清私家园林“退思园”,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获国务院首批“国家级太湖风景区”、联合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十大魅力名镇等荣誉称号。是目前唯一以镇为单位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镇。

明清时期,古称“富土”的同里古镇,即有“前八景”之说,接着有“后八景”,“续四景”。现在概括为“古镇保护区、同里湖风貌协调区”。

同里湖,古镇核心区东侧,面积 5000亩,南京玄武湖一般大,但她是完整的一个湖面,周边无高层建筑,故感觉比玄武湖大很多。

同里湖西北远眺,姑苏城外的山峦如黛

说说同里前八景。

一、长山岚翠

位于同里西北郊,明代江西右布政使何源之墓一带,何源学生况钟为苏州知府。是处曾遍植松柏,满目苍翠,登高远眺,太湖诸山,尽收眼底,乃登高好去处。

二、九里晴澜

九里湖之湖光山色,位于同里湖北侧,二者实为一湖,被中间湖心岛分隔,波澜浩淼,鸥鹭翔集,尽显水乡本色。

三、林皋春雨

九里湖畔,细雨绵绵,男耕女织,世外桃源。

四、莲浦香风

九里湖滨,绵延荷塘,绿波摇曳,远近飘香。

五、南市晓烟

东埭&南埭会接处南湾塘,三河交汇,每当东方破晓,舟楫争泊,客商云集,恰是生动的水乡晓市风情图。

六、西津晚渡

同里前八景中,最值得回味的便是这西津晚渡。据说全国知名的“西津晚渡”有 4 处,镇江西津古渡因唐代诗人张祜的“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 两三星火是瓜州”而出名。(注:唐朝时金陵是指京口,北宋时改名镇江)

同里古渡船庵,1945年时摄
西津桥,1945年时摄

西津晚渡,是同里古镇西北郊南基圩渡口的景观;由西津桥(渡船桥)、渡船庵、渡船亭等组成。

渡船庵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此时同里己有南渡船庵&北渡船庵,此处叫作“西渡船庵”。这里水道交汇,江西宽阔,水流湍急,北承吴淞江,西接运河。

建桥之前,渡船穿梭于霞光暮色、渡亭兰若的倒影之中,晨昏交连、童叟去返,有游子思归之绪,也有落魄还乡的伤感。

《渔家傲》·西津晚渡

一水襟分城府隔,

云帆来去江流急,

晚照西斜山衬碧。

流光迫,归人唤渡芦花侧。

舟子招招水中立,

撑开小棹飞何疾,

灯火千门半昏黑,

愁恻恻,深闺目断栖林翼。

明代同里名贤、江阴学训导赵重道的《渔家傲》词句,道出了“西津晚渡”的沉沉意境。

西津桥何时初建己无考,只知道是明代崇祯年间重建,渡船亭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

七、野寺昏钟

野寺,又称吉祥庵。镇北郊来总毕圩,九里河畔。宋咸淳中僧人智寂建,明清几度修葺。庙古寺幽,香火萧瑟。

八、水村渔笛

“水村”在镇东,同里湖畔。

同里湖水面辽阔,水村是嵌于湖边芦荡中的绿洲(即今荡湾里),四面环水,渔村隐现。此处有同里湖口唯一的水阁花园,为元人叶振宗的私宅。

“更深何处人吹笛,

疑是龙吟寒水中”。

每当夕阳西沉,渔笛悠悠,风景煞是醉人。


岁月荏苒,

人间沧桑,

夕阳,

还是那夕阳。

渔笛,却不再回响

同里湖夕照
金色池塘
碧波金麟
冬日的私语
寒风中,匆匆
苏州同里古镇保护区、同里湖风貌协调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