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游戏,你脑海第一反应的游戏是什么?
老鹰抓小鸡?
拔河比赛游戏?
扑克牌?
各种棋类游戏?
小孩玩过家家?
各种球类游戏?
......
提起游戏,大家应该都很清楚什么是游戏,也都不难看出幼儿是否在游戏,但却很难为它下定义。
今天我问正在和她爸爸玩积木游戏的三岁2个月的女儿,对话是这样的:
我:宝宝,妈妈想一个问题,可以吗?
女儿:可以呀,你问吧。
我:你觉得游戏是什么?
女儿:游戏就是我和爸爸玩积木。
我:玩游戏的时候你开心吗?
女儿:很开心的。
我:你喜欢玩游戏吗?
女儿:喜欢。
我:如果妈妈不给你玩游戏你会感到不开心吗?
女儿:不开心的。
我有点惊讶一个三岁小女孩对游戏的定义,依她而言,游戏是和别人玩、快乐的,想玩的活动。一直以来,游戏的定义很难厘清,很难以外显的行为来下定义,心理学家常想把游戏变成一种结构式的、可测量的行为。
解释儿童游戏的理论,分为传统儿童游戏理论和现代儿童游戏理论两种。
一、传统儿童游戏理论:
1.能量过剩论(Schiller):将游戏视为一种能量的调节,以消耗过剩能量的精力为目的。例如:你在工作之余仍有过多的精力,就产生游戏活动。
2.休养、松弛论(Lazarus):以恢复在工作中消耗的精力为目的,是一种储存能量的方式。例如:当你为了一个工作任务连续加班加点,筋疲力尽的时候,除了休息睡觉,来一个你玩得开心甚至兴奋的游戏活动后的那一瞬间,你会有一种充满能量的感觉。
4.重演论(Hall):认为个体的发展过程反映了种族的演化,而游戏就是人类进化的复制或重演。例如:儿童玩水就如同原始祖先在海边的活动,爬树就如古老祖先猿猴的活动。
5.本能—演练论(Groos):是指以个体用以练习和准备未来生活所需技能的方式。例如:孩子过家家游戏就是在练习未来为人父母时应具备的技能。
二、现代儿童游戏理论:
1.心理分析论(Freud):认为游戏是儿童人格型态与内在欲望的展现。游戏在儿童发展的角色中可以调节受挫经验,接触内在的自我,以发展自我能力。例如:儿童玩一些玩偶、护士或母亲的人物角色,乃是在游戏中表达需求并以此获得满足。
2.认知论(Jean Piaget):认为游戏可以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游戏在儿童发展的角色中可以让儿童熟练并巩固所学的技巧,由区别意义与实物来提升想象思考,在思考及行为上产生变通能力。
3.其它特定理论:一是惊觉理论(Berlyne),以增加刺激使个体保持最佳警觉程度,例如:在培训的间隙讲师往往运用游戏提高学员的警觉度。二是系统理论(Bateson),指通过游戏,以提升了解各层面的意义的沟通能力。
综合上述理论对游戏的解释和心理学文献,游戏行为可以基本定义如下:
1.游戏是一种不经言传的行为,无固定模式,也不能由外在的行为或定义区分。例如:一根吸管,如果孩子在游戏中把它当成飞机,那它就是飞机。
2.游戏出自内在的动机,本质上是自动自发、自我产生,并没有外在的目的和行为。
3.游戏重视过程和方式,轻目标和结果。
4.游戏是自由选择的,不是被分派或指定的。例如:玩积木时候,如果是出于自己的选择,那就是游戏,如果是老师分派或要求的,那就是工作。
5.游戏具有正向的情感,代表着欢乐、愉悦和快乐。
6.游戏是主动参与的,而且是动态的。
7.游戏着重自我,目的在创造刺激,而不同于探索行为的目的在获得讯息。例如:儿童在游戏中重视“我可以用这个东西来做什么”,而探索行为强调“这东西是做什么用的”。
小结:
教育的功能及目标在于期待性行为的改变,而改变行为的过程及方式,可以选择有压力的学习性活动,也可以选择没有压力的游戏。
如果选择游戏,那么,了解游戏发展理论,目的是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游戏。帮助我们在运用游戏和孩子相处,或期待通过游戏达到教育的目标。先让自己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这个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