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冷漠是舒适的距离感,是彼此尊重的自由
小安还没来北京之前,一度以为自己是社恐。
她天性冷淡,厌烦人多的社交场合,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投注热情,只有两个惺惺相惜的好友,但她觉得很足够。 她宁愿宅在家看电影,也不愿参加很久不联系的同学组织的同学会。她对那些突如其来的“关心”常常不知所措。
在北京三年,她由衷的爱上这里,觉得这里的清冷色调,与自己的灵魂是同种颜色。没人窥探你的私生活,没人对你的过往随意妄评,没人管你挣多少钱、过什么生活、谈过多少恋爱,更没人管你为何到来,想活成什么样子。
这次过年回家,小安反而适应不良,后来简直是“逃回”北京。
七大姑八大姨的“逼婚”阵仗,同学们互相攀比的嘘寒问暖,这种密集的审视压得她喘不过气起来。反而漂泊在异乡,才有了一种安全的舒适感。这里的关怀更加克制,人际更加简单,处处都体现了难得的分寸感。
大城市的吸引力,就像它的摩天大楼们尖利的棱角和外墙玻璃的反光,如此冷冽,又如此令人向往。
人们宁愿在大城市咬牙硬挺,因为这里有机遇和希望,没有如刀的眼神。那些敏感脆弱的心反而在这里能更加畅快的呼吸。
大城市,它的冷漠如此是迷人。
2
冷漠的城市,善良的人
小易又失恋了,被男友辟腿。
独自一人喝了闷酒后,又独自一人晃晃悠悠地坐地铁回家。
上海晚上9点的地铁仍然满座,小易扶着扶手站在门口的位置,挤进门来的风吹得她脑袋更晕了,使出浑身的力气才勉强不倒下。 好难受,快死了,怎么还不到站……
煎熬了五站地之后,小易终于可以下车。然而刚走出地铁没两步,她就眼前一黑跌在了地上。一阵天旋地转,胃里翻江倒海。她挣扎着挪到垃圾桶旁呕吐起来。
终于止住了恶心,小易费力直起腰,才发现面前出现了一只拿着纸巾的手。
一个轻柔的男声问道,“还好吗?需不需要帮忙?”
小易艰难地抬起头,看见一个高大的男生站在眼前。
还是太难受了,小易连谢谢也说不出来。
男生陪着小易,直到她能够行走,又把她送出站,为她打了辆车。
小易坐在出租车上,一边擦着喷涌而出的眼泪,一边叹息着,终于活过来了。
这不是一个浪漫爱情故事,没有后续。不过,小易这次用了更短的时间就走出了失恋的阴霾。
来自陌生人的温暖,才是生活的小确幸。
本不对他人有过多的奢求,世间冷暖都各自背负。想得到的努力争取,想成长必经磨练。很多人其实只需要一个可以轻松呼吸的空间,不用强迫自己堆起浓烈的情感、挤出僵硬的微笑去“合群”,大家彼此自在行走而又心照不宣地不产生碰撞,当遇到他人不幸跌倒,伸出手,力所能及地搀扶,就足够。
3
因为冷漠,才更包容
你什么时候觉得自己是个异类?
被这么提问,有的人会说出很多个具体时间点,简直要写一部章回体小说了。而有的人,可能皱着眉头回忆了一会,然后说你这提问有问题啊,我从来没觉得自己是异类。这里的显著区别当然是个人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然而被忽略的环境影响同样重要。
单一的环境,人们生存在框架中,模仿着他人的姿态,修正着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每个个体都模糊成一片背景色,互相重叠,无法辨认。
而大城市,大多能够包容各种各样的社会文化和人生诉求。你想把头发剃光或者漂染成粉色,你想穿背心热裤展示自己的美好肉体,你想做一个家里蹲的自由职业者,你是不婚主义者,你是同性恋或双性恋…往往与众不同的人们,都会选择到大城市去生活。
会有人说,在小地方人们也不会真的欺负你啊,你和别人不同,别人多看两眼、多议论几句又不会怎样。然而,没有人必须承担这种无形的压力。在一个更包容的城市,只要你不妨碍他人,一个“异类”,有权利和最普通的居民 ,一样自在生活。
城市化加速了职业细分,文明的高度发展也促生了更多样的社会文化。“统一规范”和“抱团取暖”已不再是城市居民的必要选择。
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段话:“日本人有一颗,只要你不影响别人,随便你怎么变态的包容心,和不管自己怎么变态,都不能影响别人的责任感。中国人有一颗,只要你和别人不一样,就觉得你需要教导的温暖爱心;和不管自己多么平庸,都要去影响教导别人的责任感。”
这里不讨论民族性,只是身边有太多的年轻人,都渴望这样一种“不要干涉我”,“如果不必要,请不要和我说话”的“冷漠”。当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越来越明显,社会文化形式越来越多样,人们就越需要一个更包容的生存空间。
冷漠的城市里,做自己,似乎更加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