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一个人的童年经历,特别是原生家庭,对个人性格、行为、心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且会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甚至会决定一生的幸福。
那么,真的没有任何办法可以尽可能地减少来自原生家庭的创伤吗?
我的亲身经历是,有。但基本没有可能完全消除。
最近几年让我产生了和这个家族断裂的想法和决心。少年时我拼命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就为了早点逃离。后来如愿以偿,我来到千里之外上大学,并看到了新的世界,但也渐渐发现了另一个悲哀的事实:家庭阴影对我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
我无法控制习惯性对别人充满敌意、对世界充满悲观,不愿相信善良和爱,甚至会在一些时候使用父母的方式思考、攻击,潜移默化地变成了自己发誓不会成为的人。
每次当我陷入了轻微抑郁,看到高的地方就莫名有俯身一跃的冲动。直到一次,我恰好站在了那么一个边缘,风轻轻一吹,我忽然一身冷汗。
一个念头冒了出来——我不能这样。
似乎是因为有了所谓生死边缘的体会,我开始自救,因为我想活着。
我强迫本不善社交的自己广交朋友,磕磕绊绊中发现友谊的真谛,遇到了终生挚友;我拼命泡图书馆,在书中窥见自己的渺小和宇宙的浩渺,尤其是翻遍了各种历史书后,我不再会断章取义地看人看事看世界,想通了许多;我强迫自己走出去实践、创业公司实习生、社团负责人...慢慢发现自己性格还算坚韧,思维也不狭窄,原来我没那么差,还算有救。
渐渐地,我似乎跳出了一个看不见的驱壳,把“我”归还给自己,或者说,归还给这个宇宙。
二十多岁,在三观还未完全建立、看未开阔眼界的时候,是自我重塑的不错时机。请坚定地,乐观地,勇敢地,勤奋地触碰除了家以外的世界,这也许是自救的最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