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人都说,这胖和尚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肯定不是什么修行圆满的高僧。
这话没错,简直就是一句正确的废话。你看哪个高僧忙着搞IPO、上MBA课、跟各路老板勾肩搭背的?
但这事儿有意思的地方就在这儿:抛开他那身袈裟不谈,单看他这几十年的所作所为,他算不算得上一个商业天才?
我的看法是:不仅算,而且是顶级的,属于能写进教科书的那种。
他是CEO,不是方丈
咱们得先把角色搞对。你要是拿“得道高僧”的标准去要求他,那他浑身上下都是破绽,简直就是个笑话。但如果你把他看成一个公司的CEO,把少林寺看成一个濒临破产的老字号国企,那你再看他,就全是优点了。
1982年一部电影《少林寺》,等于老天爷把一张五百万的彩票塞到了少林寺手里。换个脑子死板的老和尚,最多也就是把门票涨个几块钱,谢谢老天爷赏饭。
但释永信不一样,他拿到这张彩票,想的不是兑奖,而是把彩票复印了一亿份,开了一家彩票公司。
他从一开始,就没把自己当方丈,他当的是董事长兼CEO。佛祖和菩萨,那是他手里的品牌形象代言人。
最早的IP操盘手
现在人人都把IP挂在嘴上,释永信在三十年前就把这事儿玩明白了。他敏锐地意识到,“少林”这两个字,才是寺里最值钱的宝贝,比什么藏经阁、达摩院都值钱。
所以你看他干的事儿:
成立少林武僧团,全世界巡演。这是什么?这是品牌路演。 拍电影、搞音乐、做网游。这是什么?这是IP衍生品开发。 搞“禅宗大典”实景演出。这是什么?这是文旅地产。 把“少林”注册成商标,开各种公司。这是什么?这是集团化运营。
你把他那身袈裟扒了,换上乔布斯的套头衫,一点违和感都没有。他干的事儿,就是把一个文化IP进行全方位的商业变现,从这一点上看,国内有几个企业家比他脑子更灵光?
一个风口也没落下
这和尚是个商学奇才,每个风口都没落下。
80年代,气功热,他搞“少林养生”;90年代,出国热,他带武僧团出访;21世纪,互联网来了,他是全国第一个开网站的寺庙;后来文旅火了,他又成了各地政府的座上宾。
这种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你说这是佛祖保佑?别逗了,这就是纯粹的商业嗅觉。他就像一条鲨鱼,闻着钱味儿就去了,而且总能抢在别人前面。
《水浒传》里的吴用厉害不厉害?当然厉害。梁山泊那么大个摊子,没他管着早散了。但他干的是什么事儿?坑蒙拐骗,逼人上山。释永信也是一样,商业上是个人才,但他那禅房里念的是哪本经,可就不好说了。
他的陨落,也是商业模式的必然
那为什么这么一个“天才”,最后还是出事儿了?
因为他这套模式,是“经济上行期”的产物。在那个大家都有钱、都愿意为“文化”“情怀”买单的时代,他的玩法如鱼得水。
可现在版本变了。
当大环境不再支持这种野蛮生长的扩张模式,当大家兜里都没钱了,你那些花里胡哨的“禅意”也就没人买账了。更重要的是,你通过商业扩张建立起来的“护城河”,在更强大的监管力量面前,其实就是一层窗户纸。
一个顶级的厨子,非要去手术室给人开刀,刀法再好,那也是错的。释永信的商业天赋,用错了地方,当他的功德箱大到超过了所有人的想象时,也就离“等通报”不远了。
说到底,咱们这个地方,只要你能搞来钱,搞来政绩,别说当方丈了,就是当佛祖都有人给你上香。至于你心里信的是哪尊佛,谁在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