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走向共和》中,一位洋人采访张之洞说:“听到许多传闻,都说李鸿章大人是办实事的,张大人是做学问的,是这样的吗?”
张之洞道:“这个问题很深那,这么说吧,我华夏所有学问,一言以蔽之,道术二字而已,也可以说,内圣外王,我嘛,是道多一些,李鸿章大人嘛,术多一些。如此而已。”
接着,张之洞又说道:“李鸿章办事,只重实利,而追求立竿见影,我呢,更多地关注世道人心,不敢舍本求末呀。”
而洋人则回应道:“不过据我对比观察,李鸿章大人是说得少,干得多,甚至只干不说,而张之洞大人呢,是干得少,说得多,您是遇事必争风气之先,而且能把世界潮流讲得头头是道,但干事情却很失败,我能不能这样理解,您是一个具有高尚理想的人,而李鸿章大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胜于您。”
我们向来所说的“道”与“术”,在张之洞眼中,则是分别代表了“世道人心”和“追求实利”,而洋人则将其进一步归纳为“高尚的理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其人文精粹其实更多是集中在“道”的层面上,如君子之道,礼仪之道,中庸之道,善恶之道……讲究身正则事成,顺理而成章,但却很少涉及到各类“术”的研究,如为官之术,经营之术,处事之术等等,且通常将其归之于难登大雅之堂的蝇营狗苟,从而甚是不屑。
你也许听过“种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也许听过“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也许还听过“梦之所在,花开不败”……太多的人会告诉你,只要坚持、努力,你就会成功。但却很少有人会告诉你,把梦想变成现实是需要一点点的蝇营狗苟,这是一点点的妥协,一点点的迎合,一点点的奉承,一点点的机遇,甚至有时还需要一点点的颜值。
我们的社会自有其本身得以存续的哲学,它不以是非为准则,也不以善恶为评断,它不是心灵鸡汤中那个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回应的乌托邦,也不是童话故事中那个善心就一定会有善报的魔法森林。在这里,我们需要指引前行的理想,可能也需要蝇营狗苟的挣扎。
所以,年轻人啊,请你一定记住,那善作者未必善成,而善始者又未必善终,唯有不盲从于大道,而又不斥于小术,脚踏实地,才能方得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