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春晖人王红萍。在王红萍前面加上“春晖人”的感觉就是不一样,自豪、自信!不信,大家可以试一试。
其实在成为一个春晖人之前,我还是一名工作三年的村小校长,再往前推两年我是一名教语文的低年级班主任。然而,当我回首这五年的成长历程,我是惭愧的,也是不甘的。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的教育初心是做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传播语文之美,传承中国文化,让更多的人成长为一个拥有诗意的精神栖息地的人。因此,毕业后,我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怀着对语文的景仰和热忱走上了语文教育之路。可我一边教,就一边迷茫:怎样才能将学生引进我心中那个美妙的语文圣地呢?我有这个能力吗?我并不自信。我开始期待听到更多的声音,期待接触更多的想法和理念,期待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可现实是,农村的师资培训力量有限,每年的国培、省培分不下名额。我失落、挣扎,我只能继续焦虑而迷茫地独自走在我的语文路上。
2016年9月,我们的老校长退休,全校剩下的五个教师只有我是在编教师,于是,老校长就把他的校长之位“传”给了我。自从当上了校长,我就再也没能教语文,只能教英语。因为学校里都是代课老师,不懂英语。这是种什么感觉?我觉得是失恋的感觉,挚爱离我远去,我必须爱上另一个人。但是,我安慰自己:没关系,不能教语文,我还可以教好英语,还可以当个好校长,努力建设心中的“巴学园”。我相信,我可以!
问题又来了,我该如何建设我的“巴学园”呢?我的“巴学园”应该树立怎样的教育理念呢?我该如何在我的“巴学园”里实践这种教育理念呢?这一系列问题在我脑中久久徘徊,且行且思,带着疑惑我开始在三年级班做尝试,并试图影响其他老师。最后,我失败了。导致失败的原因很多,有人力、财力、教师能力等等原因,归结到我自身,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能量不够,也就是贲友林老师说的“道不足”。知识可以从书本中获得,可实践谁来指导?我如何成长?谁引领我成长?
我常常感到惭愧,走上工作岗位五年了却依然一事无成,既没有成为一个好语文老师,也没有成为一个好校长,甚至觉得自己依然还是一颗埋在土里的种子,不曾萌芽。“巴学园”梦碎,我对农村教育的贫瘠现状认识得更加清楚,于是,我的教育初心动摇了。
“有些事,如果你不能改变,那你就学着接受。”
“既然改变不了,那就放弃吧。”
“既然不愿随波逐流,那就离开吧。”
“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别挣扎了,放弃吧!”
我的心里常常回荡着这样的声音。
就在今年,我得知有四位师范时期的同学考上了湖师大的研究生。我忽然发现,原来不只是我,昔日的同窗很多都对乡村教育失望了,又或者是不甘心一辈子埋没在农村。 “我不怕走得慢,我只怕停滞不前。”这应该是很多教育人共同的心理,这句话对学生的成长适用,对我们自己的成长也很适用。对个人现状的强烈不满,看不到乡村教育发展的前景,让我觉得疲惫。于是,在朋友的影响下,我准备考研,离开农村,离开教育行业。也许离开了,就不会再挣扎了吧。
有一天,我发了一条朋友圈,内容是:“明年今日,说再见。”朋友圈一发出去,不久就有了许多评论。我印象最为深刻的那条是一个年轻的家长写的:“你明年不在这里教了吗?那花贝学校怎么办呢?”
花贝学校怎么办呢?总会有新的人来吧?新来的人会怎么教呢?他热爱教育吗?他会真心为了孩子们的发展而努力尝试吗?我在心里想。
我不走,没有新理念新尝试,学校将依然一成不变;我走了,却也很有可能没有人愿意再为这个学校为这群孩子而努力改变现状。我犹豫着,做不了决定。
也许是缘分使然,或者是天可怜见,在我犹豫不决的时刻,我幸运地遇见了春晖。
从接到春晖学院的录取电话那一刻开始,我就充满了期待,这个众多教育人朝圣的地方,究竟有何魅力呢? 终于,我满怀虔诚来到春晖。沐浴着春晖的温暖,每天在晨诵中唤醒自己,每天在名师的课堂中学习、思考、记录。看到那么多优秀的学员自觉地积极地学习、参与,我连走路吃饭都变得谦逊起来。从每个人专注的眼神、坚定的面庞我就知道,我来对了!在这里,我能找到我的同类。春晖,有我需要的养料,有指引我前进方向的灯塔。春晖,让我看到了希望。春晖,让我知道在这条艰难崎岖的教育之路上,我并不孤独;让我知道,在我看不见的地方有那么多人与我同行,在我看不见的地方,有那么多人点燃自己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我不怕了,我坚定了。
王崧舟老师在课堂上说,现在,像莲花一样廉洁正直的人越来越少了,像菊花一样甘于隐逸的人越来越少了。我也深觉如此,可我还是想成为“越来越少”的人之一,我愿意成为“越来越少”的人之一!只要我能看到光,哪怕只是一点点,我就愿意追随。
“聚是一把火,散是满天星”,春晖的这把火已经重燃了我的教育初心,我也将成为一颗小小的星,为暗夜里踽踽独行的旅人发出自己最亮的光芒。
十年春晖梦,泱泱赤子情!感谢春晖,感谢李博!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