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士闻道,为何要笑?

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道德经》

问题来了:下士闻道,为何要笑?

这首先要弄清楚笑点是如何产生的。

笑点产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认知冲突!发笑,很多时候,只是为了缓解尴尬或释放紧张感。

这段话,一方面讲人的天资与悟道的关系,同时也以此体现“道”之深奥难解。

士,在古代有几层含义,一是指贵族阶层的最低等级,地位在大夫之下;二是指具有某种专业技术的人员,如谋士、术士等;三是指未婚的青年男子,通常具有贵族身份;然后还有一种,是对读书人、文化人的尊称。这里应该主要是取最后一种意思。

先秦时代,社会等级森严、分工明确,职业基本是世袭制。士以下阶层,基本从事贩夫走卒、打铁种田,高深的学问和他们之间,压根儿没啥关系。老子这段话就明确地指出了自己所针对的读者对象是谁。这倒不是老子轻视劳动阶层,而是鲜明的时代印记。

士——文化人,这里面良莠不齐,也不能一概划等号。

个别人天资聪颖悟性高,一点即通,听到关于“道”的学问,觉得有道理,立马开始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勤勉地落实到行动中去,格物致知,这样的人,就叫上士。

差一点的呢,闻道之后,半信半疑,时忆时忘,想起来呢,一顿操作猛如虎,之后热情消退,可能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是咱一般人的普遍状态,这叫中士。

剩下一类资质悟性较差的,听到“道”这种大而无当、来而无往、无形无体的论调,第一反应往往是“哎哟我去,这说的是啥呀?世上哪来的这样神奇的东东?还不可道不可名的,既不可道不可名,你为嘛还要道还要名呢,拿这种没影的东西哄G呢?!”

道在这类人的眼里,只能是个笑话,因为他既不相信、也无法理解的东西,别人却说得有模有样、绘声绘色、玄妙无比。下士:这一定是在开玩笑!

我是专注终身成长领域的董三自。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