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里有很多老好人。我曾经特别看不上老好人,甚至会感到愤怒,现在才明白其实那里面有很多是我自己的投射。在“觉察高级”的工作坊中,我挑战角色“老好人”,扮完之后的感受在另一篇文章中有详细描写,这里不做赘述。
《新世界 灵性的觉醒》一书的作者埃克哈特·托尔这样说:
“试着变成好人,并不会让你变得更好,而是经由找到那个早已存在于你之内的良善,并且允许那个良善彰显出来,才会让你变得更好。但是如果想要那个良善显现,你的意识状态必须有一个根本的改变。”
难就难在意识状态的改变。
然而,与其在改变外在实相上做文章,不如直接着手改变内在实相,因为外在实相是内在意识状态的显现,是内在实相创建出来的。试图改变外在实相,而不关注内在意识状态的话,是本末倒置。也就是说,如果意识状态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内在的良善没有显现出来的话,那么“试图变成好人”恐怕会白费功夫,而且会感到能量消耗很大,因为那不是自然而然发自内心的呈现,而是外在的用力和作意。
我们特别习惯于给自己、他人、身边的事物、周遭的环境等等一切贴标签。为什么不要评判,不要贴标签呢?托尔的这段话阐述的非常清楚――
当你不再用字句和标签来遮盖这个世界的时候,那个久已失去的奇迹般的感受就会重回你的生活之中。当初会失去那种奇迹感,是因为人类不但不能“使用”他们的思想,反而被他们的思想所占有。而最大的奇迹则是:你能够经历到那个本来的自我,它是在任何字句、思想、心理标签和形象升起之前就存在的(《新世界》p.22)。
生活中随处可见这样的例子。比如我们赞叹一朵花的美丽,无论我们在这朵花上添加任何言语的标签,都无法反映出这朵花的实相,任何语言都是浅薄和没有生命力的。我们在贴标签的同时,就打破了深邃的宁静的美,从而失去了创造力和生命力,远离了实相。
在生活中,我们无法脱离语言,语言是传递思想的纽带。但是,我们常犯的错误是,心甘情愿地被囚禁在语言和思想的牢笼里,我们没有觉察已经被它们禁锢。
曾几何时,我特别因为自己伶牙俐齿、语言丰富、思维活跃而沾沾自喜,可是现在我已渐渐感受到了它们对我的限制。我的心和灵魂,绝不仅仅是语言描述下的种种,这也是我需要面对和突破的功课。
小我,是虚幻的认同感。我们平时所说的“我”并不是“我”的真相和本质,那只是一个极度有限的、极度浅显的、被极度简化的与声音、语言、思想、心智、事物等混淆后的被认同的幻相。
小我,只是心理结构的某个面向,它远远不是全部。
辩识出幻相便可以终结幻相,辩识不出则给了它存活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