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听王小波这个名字,是偶像李健老师的一次采访。此前从未听说过这一号人物,抱着试读的心态读了他的散文——沉默的大多数,瞬间被吸引,观点有趣独到,语言朴实真诚,一读就无法自拔。
后来又看了些他其他的书籍,读着总是会心一笑,也不是说事情本身多搞笑,而是他写作的风格嬉皮,甚至说是戏谑生活也不为过。比如叙述一个事件,先说现状是怎样的,再细细道来整个来龙去脉,我以为我快了解到这个事情全貌,结果他又扯到别处,让人的思绪跟着他的节奏走。
要说他的那本《黄金时代》,以自己的生活为原型,真实,不娇柔粉饰。他写他二十多岁的黄金时代,没有避讳自己年纪轻轻的欲望。他说:“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捶的牛一样。” 这是他的黄金时代,也是每一个年轻人内心的期望。
三十而立,他在学校教书,娶了老婆,作为老师,作为丈夫,他比从前多了责任感,他在这个时期里,思考也变的更成熟了,“在这种夜里,人不能不想到死,想到永恒。死的气氛逼人,就如无穷的黑暗要把人吞噬。我们都很渺小,无论做了什么,都是同样的渺小。但是只要我还在走动,就超越了死亡。” 都已经开始思考死亡与存在的关系了。
不惑之年是他的似水流年。“流年似水,日月如梭。很多事情已经过去了。很多事情已经发生,还有一些事将要发生。” 回忆往事,别人的爱情,别人的往事,潺潺流水、粼粼流光,落叶,浮木,空玻璃瓶,一样一样从身上流过去。
上了年纪,他写他再婚,“与此相似,我的生活也有硬软两个时期,浑如阴阳两届。软了以后,回想起过去是如此的硬,简直不敢相信我也会有软的时候。” “硬的时候我们急着去要自己分内的那点东西,丝毫不想它是不是自己想要的。等到有了一点自己想要的东西。不管它是署了自己名字的小说,还是西夏文,就已经活到了另一界了。” 他把或这称之为他的阴阳两届。或许这个时期的他,开始包容身边发生的事,已不再是年轻时的热烈和躁动了。
从他的书,他的句子,他的观点,都能看到他的真实,就那么用大白话写,就把一个个活在现实里的人摊在我眼前。好像这些人就在我身边,发生的这些事好像就是日常,我能实实在在并且深切地体会到每个人物的性格,风格,以及他们的思想....
他说“正如我们的生活不应该是我写的这样,但实际上,它正是我写的这个样子”
我想,我很难不被这样生动的人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