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这种方式惩罚孩子 不仅没效果还会起到反作用

现如今,不管是家庭还是学校,在“爱与自由”这面大旗之下,惩罚这个本来很中性的词似乎已经逐渐演变成一个不能随便说、更不敢轻易用的“恶魔”。在很多人眼里,惩罚几乎就等同于打骂和折磨。因为极力反对惩罚教育的这些人,大多数都是从小备受肌肤之痛、责骂之辱的一代。

然而,也有一部分家长还是习惯用惩罚解决教育问题,这些家长的理由是:

“如果不管,他们不是要上天。”

“如果不管,他们不是不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吗?”

自然惩罚,可以让孩子避免再错。

​惩罚孩子,有4大学问2大“坑”。否则?自找麻烦。

故事1:

最近一位操碎心的妈妈说,暑假开始后,儿子自己选择了上绘本阅读课程,但从第一天上课便迟到。为了帮助孩子纠正爱迟到的坏毛病,每次孩子迟到后回到家便惩罚站墙角10分钟。接下来孩子的表现让这位妈妈傻眼。孩子爱迟到的坏毛病不仅没能改正,还养成了一种行为模式:迟到→自动罚站→迟到……把罚站变成了每天回家后的必做“功课”。

故事2:

邻居小朋友艺艺是个不爱刷牙的小家伙,乳牙因为常常得不到清洁甚至得了龋齿。为了让艺艺每天都刷牙,妈妈每次在女儿不刷牙便睡觉的行为进行惩罚——清洗厕所。让人奇怪的是,艺艺养成了每天清洗厕所却不刷牙的习惯。

到底哪里出问题了?

▷为什么惩罚起到了反效果呢?

1)把“惩罚”当成了“迟到”的条件交换。

这些迟接孩子离园的家长,把3美元当成了迟到的条件交换,所以交了罚金,他们便心安理得地继续迟到。而幼儿说今天文章开头的那位迟到的小男孩,也把罚站当成了迟到的条件交换,所以更肆无忌惮地迟到。

2)惩罚过小。

惩罚3美元对家长们是无足轻重的小事情,惩罚站墙角10分钟对小男孩也轻而易举,即对他们来说,犯错成本低,他们不需要为自己的过错付出掀起心理波澜的代价,不足以促成自我改正的动力。

▷如何打破“惩罚无效”困境?这样惩罚更绝

1)累计惩罚制/分级惩罚法

每迟多1分钟,多罚站10分钟;每迟多10分钟,多惩罚10美元……“迟到罚站10分钟”VS“每迟多1分钟,多罚站10分钟”,对孩子来说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心理模式,因为后一种,他们对惩罚有决定权利——早到1分钟,少罚站10分钟。相反,如果他们迟到了很多,他们将面临更长时间的罚站。“主动性+恐惧”能驱使他们尽量少迟到,甚至不迟到,对于孩子行为的纠正有正面效果。

2)提前罚站,为自己迟到“预付”

这其实是建立行为“契约”,父母允许孩子自己通过提前罚站而决定迟到次数。这种行为“契约”真的有效吗?有一定的效果,对有契约精神的孩子尤其有效。心理学家Thomas Moriarty认为,孩子们会主动使行为与承诺保持一致,因为这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良好的品行,所以大多数时候,孩子们不会因为违反承诺而背负品性不良的骂名,每个孩子在内心都希望自己在他人面前有个较好的形象。所以,“提前罚站,为自己迟到‘预付’”能较好地抑制孩子们继续迟到的行为。

另外,有些孩子内心非常抗拒“尚未发生迟到却提前惩罚”,也有利于他们最终改正迟到行为。

从心理学上来说,“老师/家长要求孩子不迟到”是外部动力,“我不要迟到”是内部动力,“称赞”起到了从外部动力向内部动力转化的桥梁作用,由于孩子从内心认可,所以孩子会更愿意改变。另外,称赞后的善意提醒,孩子们更容易接受,因为称赞提高了孩子的自尊感,给孩子带来自信,孩子也更容易为抹除“小瑕疵”让自己更完美而做出努力。

有人说,惩罚,是“教育”这道菜的调味辣椒,只要掌握火候便能做出美味佳肴;也有人说,惩罚是缺乏自信的父母对孩子的一种教育。而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在良好的家庭里,永远不会有处罚的情形。

你认为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幼儿说】原创,转载请标出处 惩罚孩子,有4大学问2大“坑”。否则?自找麻烦。 故事1: 最近一位操碎心的妈妈说,...
    幼儿说阅读 4,533评论 0 0
  • 自从工作之后,每一年年末写梦想清单的时候,总要暗暗告诉自己:来年要找机会带上爸妈和小朋友们出去旅行。然而一而再再而...
    Molly慧琴阅读 1,267评论 0 0
  • 如果你看见青春 那么你要告诉我 是谁挑拨了我的热情 让我在繁星下的夜里 唱着悠扬的歌 如果你看见青春 那么你一定要...
    凤炎菥阅读 1,326评论 2 5
  • 对于80,90后,版《白蛇传》应该是关于爱情最初的一课。白蛇得牧童先救,千年修得人形后报恩,西湖借伞,断桥重遇,水...
    桔子Jane阅读 3,85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