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与自行车

秦宇和林昭的初见是一次小组课题实验。林昭和副组长在组员之间穿梭,确保每个人了解到各自的职责。

然而临近实验开始,林昭发现少了位负责摄影记录实验过程的同学。恰好此时,秦宇姗姗来迟。

“哎,你不是有事吗?”林昭疑惑,也没心眼地出声问了。

秦宇一愣,随即说了个嗯。嗯,就一个嗯字,清澈眼神中带着股不认为自己需要向别人解释的理所当然。

林昭被这坚定眼神搞得一愣,一时间也不知道怎么接下去。

聊天中于是出现了超乎寻常的空档,气氛略显尴尬。副组长适时提出让秦宇负责录视频记录,拨乱反正,将话题切换到实验中。

副组长留下安排秦宇的工作,林昭回去队伍里做最后的确认和开拍准备。

实验完成顺利,秦宇和副组长对接了视频的工作。

两人的初见是一个尴尬且短暂的照面,完完全全应了那句老话——话不投机半句多。

后来相处多年,这种不投机也没有丝毫变化。按林昭的原话,她们二人就是“鱼与自行车”。

但是鱼失去了自行车等于毫无损失,她们却不一样。

两人对彼此的初印象却出乎意外的相同——“刺刺的,很锋利。”

林昭觉得自己只是寒暄,只是随口一问,秦宇明显上高度上价值的防备与喜欢宽松环境的自己完全相性不合。

秦宇则觉得面对这种无边界的刺探,自己的回答已经非常温和了。

林昭性格活泼但属实是懒人一个,搞好自己的宿舍关系后就不怎么热衷交其他朋友了。秦宇交朋友主张志同道合,更不喜欢泛泛之交。

于是大学两年过去,二人再无其他交集,直到大三换校区,两人被分到同一个宿舍里。

两人同时大汗淋漓地搬行李。林昭以为一个仓促且狼狈的照面便是再见的全部,却没想到秦宇热心地帮自己搬行李。

一方面超出心理逾期,另一方面林昭习惯性回避热情,林昭很客气的拒绝了。林昭以为秦宇该是那种沁骨的玉竹,但秦宇却表现如一块融融暖玉。玉竹和暖玉林昭都不抗拒,但她抗拒不统一。

秦宇对林昭的态度却不受林昭刻意冷漠的干扰,一如既往地温润如玉。“一起去吃饭吗?”“去散步吗?”“我去超市你有要带的吗?”

秦宇持续稳定地每日发问,第一周林昭持续拒绝,第二周林昭依然拒绝但已然有些自我怀疑。等到一个月以后,林昭基本上就是有求必应了。

林昭不喜欢攻略,因为她自己曾经就惯于攻略且随着成长对此祛魅了。但林昭抹不开面,也根本不想和不喜欢的人交流,于是林昭就开始装。

吃个饭而已,吃就吃吧。闲聊而已,说就说吧。都一起出来了,合照就合照吧……

一起活动的频率逐渐提高,一起的回忆也逐渐累积,甚至时间长了后林昭觉得这样也不错,甚至觉得这是一段蛮不错的关系。

可是,鱼和自行车无法互相理解,南辕北辙的两个人在除去礼貌附和和敷衍外根本不存在共识这种东西。

赏荷时林昭喜欢的是花瓣的各种姿态,收藏的是一张张美丽的图片。秦宇则是轻声道误入误入,仿佛带着薄薄醉意行舟藕花深处。

林昭惊喜荷叶上随风滚动的水珠,秦宇沉醉于诗意烟雨寻古探今地探诗客心意。

林昭喜欢赏月,秦宇喜欢从月中看见各色各样的人。所见无高下,但对美景下的感受不同,便意味着尽管两人一起看风景但那份欣喜却比不过一人份。

林昭是个俗人,她对情思没有兴趣,对心思细腻富有情思的秦宇也没有兴趣。秦宇大概是相同感觉,但秦宇好像并不在乎,说到底这样的相处节奏几乎是她一力促成,故而她也很难有动力改变。

林昭的不喜欢很明确,但她找不到更合适的解决办法,故而持续伪装。

“所以你们对我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

毕业前夕的聊天中秦宇这样问到。与舍友们的“包容、安静、温柔”等等一系列评价不同,林昭回答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秦宇认同了,坦率谈到了这是大多数人对她的评价。林昭便也明白,曾经的玉竹一定程度上是真实存在的。

对于林昭来说,挺烦的事就是,无论是玉竹还是暖玉,她都不愿意了解,但偏偏生活就是要让她了解。这种精力的被动消耗,命运的不能自主,让林昭烦透了。

林昭像一面仰头看天的湖水,她只想放空但却免不了被打扰。秦宇问过有没有可能这无可避免,林昭回答课余避免的。

对比两个的初印象和终印象,会发现秦宇和林昭的对彼此的感受恰恰好做了调换。

然而这调换有意义吗?荒谬的就是这毫无意义。所以无论是林昭还是秦宇,她们都更加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刻意的磨合和适应同意于羁绊和蹉跎。

事实上这样鱼与自行车的故事,偏偏生活中好多。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