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的温馨,丝丝缕缕的感悟让生活变得充实、活泼、甜美和有趣!
今天给大家分享《平均分》,是康辉老师的作品。
虽然书名不怎么吸引我,但是超级喜欢康辉老师,平时阅读相比小说也更倾向于人物传记,总感觉更有血有肉,传递着一种莫名强大的力量,指引着一群人进步。
从很小的时候就对康辉老师面熟了,但说实话那个时候是真的不喜欢他。父亲虽然是小学文凭,但超喜欢政治历史地理类的东西。
那个时候可不比现在,因为水力发电,发电的叔叔白天要干农活,晚上才去电厂发电,说是电厂只不过是在大河边修的一木屋,因此每天能看电视的时间差不也就晚上5、6个小时。
可太想看看动画片了,然而父亲就仿佛有指标一般的每天看完央视新闻看四川新闻,而且晚间新闻也不会错过。多少年日日月月都如此,等所有新闻时间结束了我睡觉的时间也就到了灯也快熄了。有时候小伙伴开玩笑说我们可能不是同一个时代的童年。你能想象每天盼着新闻播报结束时间是一种什么体验嘛~
也不知怎的,我总觉得罪魁祸首是那些主播,自然包括主持过央视新闻和晚间新闻的康辉。那个时候其实是不知道名字的,只是单纯不喜欢那张脸,每天叨叨半天也听不懂在说啥,有点像催眠曲。
后来长大了,知道原来那张脸的主人叫康辉。只是不再那么讨厌了,再后来我也愿意跟父亲一起看新闻。我曾经无数次的问:他们咋就不出错呢?难道是机器人吗?
父亲说那是因为他们足够优秀。是啊,他们是一代人的标杆。
《平均分》这本书更多的是康辉与年轻人的一种交流方式,是关于人生、思想和价值观的交流。书名低调但朴实。事实上,康辉自称平庸之人,一贯老成持重。他的新作《平均分》一书,文如其人,看似“平庸”,也道出了“平庸”这枚硬币的另一面——成年人的每次突然闪亮,都是磨砺后的正常发挥。
说到书名“平均分”的含义,康辉解释道:“论起天分,我便是那平凡中不能再平凡的一个。在人生、职业的赛场上,想不甘人后,只有努力地去试每一个选项,在每一个选项上都能及格,在及格之上再努力,也许就能再站上一级台阶。一项一项,才能给自己拿到一个高一点的平均分。”
以前只是单纯的觉得他厉害,路转粉应该是2019年的事情了。康辉和他的新闻联播多次上热搜,外交vlog使他成为短视频的黑马。发现了那个一本正经的男人另外的一面。
考研单调的日子里,小马有天给我看康辉在联播里怒怼美国的视频,我俩坐在食堂里看了一遍又一遍,真的大快人心,于是我看了很多关于他的词条,去年时隔好多年的主持人大赛突然来袭,作为评委的董卿和康辉俩人的点评更是忍不住让人频频称赞。
康辉老师大概就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在他的叙述中每次考试基本名列前茅,学习对于他来说丝毫不构成压力,大部分的精力都花在了自己的兴趣爱好的培养上。
其实我很羡慕那些从小知道自己爱好的小孩,那样的孩子总比周围人多一分自信。而这些正是我所没有的,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我才冷不丁的问自己未来适合做什么,但似乎也没太认真去思考,马马虎虎就填了个志愿,以至于大学四年里有太多的不甘与遗憾。
康辉老师毕业于广院也就是中国传媒大学的前身,一毕业就被分配到了央视新闻组,自打工作上岗以来,他见证了中国的各等大事,就好像他和中国一起成长,这两天我重温了当年他导播的1997年香港回归、周年国庆节以及党的代表大会。语气字句都是那么恰到好处,仿佛机器人一般找不到任何的不妥。似乎他的工作前程都顺风顺水,可是这背后是我们无法感同身受的自律与辛苦。
他曾在厦门大学演讲的时候说到成长是一个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通过认识自己去认识这个世界。这一点我在工作中体会得更深,因为我们这个职业有这样一个特征,就是经常会被一些其实并非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笼罩着,被并不属于自己的光环笼罩着,而越是这样的时候,越需要认识自己到底是谁。当所有的人都在夸奖你时,你要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像他们说的那么好?当周围的人对你一片贬低或者否认时,你要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像他们说的那么差?
是啊,最终,一切在于你内心之中对自己有怎样的认知,你内心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成长是一个逐渐学会、懂得承担责任的过程。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身上的责任就在一点一点地累加。虽然现在我们还没进入社会,似乎会感觉责任也相应的少点。但其实,只要已经是法律上的成年人,就完全可以负责任了。
最简单的一点,对父母就已经有责任了,父母对你有养育、教育的责任,你对父母同样也有责任,让他们感觉到在这个世界上你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快乐,这难道不是责任吗?
都说“我的青春我做主”,但你在做主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你做主所决定的这种行为会让身边、周围的人有怎样的反应,考虑了,就是懂得负责了。责任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小到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大到对社会负责。我们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每个人所做的每件事都与这个社会、与这个社会中的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对社会负责,就是从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开始的。
成长也是一个慢慢懂得什么是“尊重”的过程。学会真正尊重别人,是成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这种尊重一定是完全发自内心的,而不仅仅是做出来的一种礼貌。
这些道理是康辉以自己的亲生经历告诫我们,或许我们达不到他那样的职业高度,但可以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活的很踏实很自律很能量。
上高中的时候,我们的体育老师是个丁克,他很优秀我常常觉得他选择给我们当高中老师屈才了。其实那个时候我是不能理解。但总觉得选择丁克的人都有一个特别的灵魂那是我们常人不能企及的。当然我想康辉老师也一定有个有趣的思想维度。
我有问父亲怎么看待丁克家族,显然父亲是不能理解的,他说养儿防老是祖祖辈辈多少年留下来的传统,生儿育女即是延续香火,也是为人父母的成就感与乐趣。我明白父亲想要表达的,但也一定理解康辉老师选择丁克的正确性。
职业生涯里无论走的多远,回到家里我们每个人都是普普通通的子女、父母。养老送终是每个子女对待父母最后的忠孝。可是康辉因为繁忙的工作没能见母亲最后一面。父亲去世的时候也是匆匆赶回来形式般的送了最后一程。这或许是他一辈子的遗憾。
我清楚的记得那是冬至前后的某一天,我坐在图书馆里读他写给母亲的一段话,类似于祭文。
姐姐打电话告诉我母亲走了,可是工作已箭在弦上,我能做的,只有挺住。那天他刚好在去国外报道的路上,他说十几个小时的飞行,身旁的人大都闭目酣睡,我睁着眼睛,眼前一幕幕过着妈妈的影子。当心痛到承受不住时,便一次再一次躲进卫生间,有飞机隆隆的马达声掩盖着,我尽可以失声痛哭。
并不是没有心理上的准备,这次出国出差,我心中始终矛盾着,而最终没有下决心不走,一方面是工作的必须,另一方面也是心里始终有这样一份执念,妈妈一定可以陪我们走完这一年!我还曾笃定地跟姐姐说过,我就是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妈妈可以坚持到明年。出差的前两天,我回去看望妈妈,要赶回北京的时候,我在她耳边说:“妈,一定等我回来。”可是,妈妈没有等我,她到底还是走了,她大概真的坚持不下去了吧。
在电话里,我和姐姐说,从今天起,我们就是孤儿了。
不知怎的,我好像能读懂他的无奈与锥心之痛般在图书馆泪流满面。亦或许是震惊原来标杆也有常人的一面。他说如果再来一次,我一定让母亲早早的儿孙满堂,一定不会优先考虑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让母亲最终抱着遗憾离开。
回首向来萧瑟处,端的是也无风雨也无晴,努力的,不过是别把平凡的人生活成平庸的人生。每个像康辉一样榜样的背后都是常人不知道的汗水与艰辛。
他的爱情也是活成了很多人向往的样子,尼格买提曾说作为“央视国脸”,康辉给人的感觉是庄重严肃的,没想到私底下这么浪漫甜蜜。结婚二十二年,依旧宛如热恋。原来,这世上最动人的婚姻,就是尊重与长情,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康辉,鬓若刀裁,眉如墨画,目似朗星;刘雅洁亦芳华正好,娉婷袅娜,明媚动人。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众里嫣然通一顾,人间颜色如尘土。
在《鲁豫有约》中,刘雅洁微笑地回忆往事:康辉大步流星地走着,像“飘”出来一样;相亲时她想点一个西湖莼菜汤,康辉直愣愣地说:“这个不好吃。”
第一次约会,康辉只给她买了根青柠冰棍,她上公车后还来不及挥手作别,站台已没了他的人影……白衣飘飘的年纪,他不免有些青涩笨拙,但偏偏撞进她的心扉。为了和康辉在一起,刘雅洁放弃了去南京做女主播的机会,留在央视做幕后编导工作。
1996年11月11日,康辉在给朋友的信中描述刘雅洁:“她很漂亮,很纯也很倔,像小龙女。也许不像时下的女孩子活跃,但适合我,离开她,我真的会受不了!”他由衷的感叹,自己想成家了。
钱钟书曾对杨绛说:“遇见你前,我从未想过结婚;遇见你后,结婚这件事我从没想过和别人。”杨绛回应:“我也是。”钱钟书和杨绛坠入爱河后,迅速闪婚。而在1997年,康辉和刘雅洁也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令人沉醉的爱情莫过于此,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在得知自己得了阿尔兹海默症后,他说无法想象有一天,那些我们的美好会从记忆中被一点点地剥蚀掉,该怎么办?我真怕。我甚至想过,如果真有那么一天,这可怕的疾病出现在我们身上,我希望那个人是我,因为我真的接受不了我在你眼中成为一个陌生人。而即使我不再认识你,以你的美好,我必定还会重新去追求、去拥有。
康辉曾写信给妻子说:千万荣耀,不及日日晨昏间的琐碎。
每个人原是宇宙中的孤星,在各自的轨道默默运行,但既然注定要相逢,注定要相爱,就用一生去践行自己的承诺,共筑幸福浪漫的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