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学习第151天《君臣下 第三十一》第16段~第17段
原文阅读
国之所以乱者四,其所以亡者二。内有疑妻之妾,此宫乱也;庶有疑適之子,此家乱也;朝有疑相之臣,此国乱也;任官无能,此众乱也。四者无别,主失其体。群官朋党以怀其私,则失族矣;国之几臣,阴约闭谋以相待也,则失援矣。失族于内,失援于外,此二亡也。故妻必定,子必正,相必直立以听,官必中信以敬。故曰:有宫中之乱,有兄弟之乱,有大臣之乱,有中民之乱,有小人之乱。五者一作,则为人上者危矣。宫中乱曰妒纷,兄弟乱曰党偏,大臣乱曰称述,中民乱曰詟谆,小民乱曰财匮。财匮生薄,詟谆生慢,称述、党偏、妒纷生变。
故正名稽疑,刑杀亟近,则内定矣。顺大臣以功,顺中民以行,顺小民以务,则国丰矣。审天时,物地生,以辑民力;禁淫务,劝农功,以职其无事,则小民治矣。上稽之以数,下十伍以征,近其罪伏,以固其意。乡树之师,以遂其学,官之以其能,及年而举,则士反行矣。称德度功,劝其所能,若稽之以众风,若任以社稷之任。若此,则士反于情矣。
字词注释
[1]疑:通“拟”。僭拟,比拟,类似。下两“疑”字同。
[2]庶有疑適之子:庶子中有与嫡长子争权夺位的。適,通“嫡”。嫡长子。
[3]四者:指上文所述四种情况,即妻与妾、庶与嫡、相与臣、有能之官与无能之官四组僭拟关系。无别:不能辨别。
[4]体:体统、秩序。
[5]失族:失去公室宗族的拥护。
[6]几臣:机要之臣,即近臣。
[7]阴约闭谋:阴谋策划。相待:与君主相对抗。
[8]正:指嫡长子确定。
[9]直立以听:恭敬地听从君主。直立,张佩纶云:“直立”当作“正直”。
[10]中:猪饲彦博云:“中”当作“忠”。忠心、忠诚。
[11]中民:指百官群吏,即上文之所谓“众”。
[12]一作:只要发作。
[13]妒纷:嫉妒纷争。
[14]党偏:结党营私。
[15]称述:称述天命,即假托自己有天命。《仪礼·士丧礼》:“不述命。”注:“既受命而申言之曰述。”
[16]詟(zhé)谆:意气沮丧,忿言悖逆。詟,《说文》:“失气言。”此言以诈诞相恐慑也。谆,乃“誖”字之讹,即“悖”。下文同。
[17]匮:缺乏。
[18]薄:薄行、薄德,指不讲礼义、不厚道。
[19]慢:傲慢。
[20]正名稽疑:即循名核实。正名,核定嫡庶名分。稽疑,即“稽拟”,查察僭拟行为。
[21]顺:训,训教。《孝经》:“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顺”即“训教”之意。
[22]丰:强大,富足。《玉篇》:“丰,大也。”
[23]物地生:观测土地性质。物,辨别。《左传·昭公三十二年》:“物土方。”杜预注:“物,相也。”生,通“性”。属性。
[24]辑:谐调,调节。一说,聚集、集合。
[25]淫务:淫侈之事,此指奢侈品的生产。
[26]职其无事:使无事者各有职业,即给无业游民安排职业。
[27]稽之以数:核定赋税数额。数,此指按户籍核计的人口数。
[28]下十伍以征:以什伍为单位对下进行征收。十伍,居民基层组织单位,十家为什,五家为伍。十,同“什”。
[29]近其:近期,接近日期。“其”为“期”之假。罪伏:伏罪,即处以罪罚,以法律制裁使之服从。伏,通“服”。
[30]遂:满足、成就。
[31]“官之以其能”三句:官:任命官职。及年:到年限。反行:意谓返回到修养德行的正道上来。
[32]称德度功:衡量德行和功绩。
[33]劝:勉励。一说,通“观”。观察。
[34]若:乃。众风:众议。社会舆论。一说,众风即民间歌谣。风,通“讽”。即歌谣讽唱之意。
[35]情:真实,实情。
译文参考
国家所以动乱的原因有四,所以灭亡的原因有二。后宫中有与正妻争夺地位的宠妾,这是内宫之乱;庶子中有与嫡子争权夺位的宠子,这是家中之乱;朝廷中有与辅相争权夺位的宠臣,这是国家之乱;君主任用的官员没有才能,这是众官之乱。不能辨别上述四种情况,君主就要失去体统。众官朋比结党各怀私利,君主就会失去宗族的拥护;国家的机要之臣阴谋策划对抗君主,君主就要失去外部的援助。内部失去宗族支持,外部失去各方援助,这就是国家灭亡的两个原因。因此正妻必须确定,嫡子必须确立,辅相必须恭敬听从君主,百官必须忠诚守信敬事政务。因此说,有宫中之乱,有兄弟之乱,有大臣之乱,有群吏之乱,有小民之乱。五种祸乱只要发作,那么君主就危险了。宫中之乱叫做嫉妒纷争,兄弟之乱叫做结党营私,大臣之乱叫做假托天命,群吏之乱叫做忿言悖逆,小民之乱叫做财物匮乏。财物匮乏催生不讲礼仪,忿言悖逆催生傲慢言行,专擅弄权、结党营私、嫉妒纷争催生国家动乱。
因此核定嫡庶名分,稽察僭拟行为,诛杀近臣中的欺诈者,宫中就可以安定了。教训大臣讲求功效,教训群吏讲求实干,教训小民做好本业,国家就会强大。仔细观察天时,观测土地性质,调节使用民力;禁绝奢侈品的生产,奖劝农事生产,给无业者安排职事,百姓就会得到治理。君主核定赋税数额,下到什伍进行征收,日期临近尚未缴纳者以法律制裁使之服从,以坚定小民的供奉之意。每乡设立教师来满足教学需求,按照学生的才能授予官职,到年限就进行推举,士人就会返回修德的正途。衡量德行和功绩,观察他们的能力,参考百姓的舆论意见,然后委托以国家重任。这样士人就都返归于真实诚信了。
核心内容解读
在本文的最后部分,作者先论述了导致国家败亡的“四乱”和“二亡”,以告诫君主如何避免国家动乱和危亡。古代中国在宗族社会制度下,后宫妻妾争宠的“宫乱”、家里嫡子庶子争斗的“家乱”、朝堂上宠臣与辅相争权的“国乱”和百官无能的“众乱”,无论发生哪种内乱,国家危矣。如果“群官朋党以怀其私,则失族矣;国之几臣,阴约闭谋以相待也,则失援矣。失族于内,失援于外,此二亡也”,国家则无药可救了。作者细致分析了国家政权体制中的每个层面的祸乱,“宫中乱曰妒纷,兄弟乱曰党偏,大臣乱曰称述,中民乱曰詟谆,小民乱曰财匮,财匮生薄,詟谆生慢,称述、党偏、妒纷生变。”这部分内容明确揭示了在国家或社会中,官员之间的争斗、内讧和嫉妒会导致政治动荡和社会变化,进而影响整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接下来,作者丝丝入扣地对应这些问题给出对策建议。对于宫中和近臣,要核定嫡庶名分,稽察僭拟行为,诛杀近臣中的欺诈者,宫中就可以安定了。对于大臣官吏小民,大臣讲求功效,群吏讲求实干,小民做好本业,国家就可以强大。之后,作者从天时农事、法制军事、教育选官、民情风尚、功业考量等各个方面做了简要总结,一切国家的制度安排和各层级人群的行为准则都以社稷之任。
《管子》学习的背景知识
古代官僚行政管理的渊源和发展阶段(三)
官僚政治一词,英语中作Bureaucracy。起初,它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用来描述继传统政治(权威)、神授政治(权威)之后的近代官僚行政模式的一个名词。马克斯·韦伯认为,近代西方官僚政治是社会制度的一种理想形式,是合理、有效政府的象征。这种行政模式有六个特点:(1)按规律组织各项工作;(2)实行专业化工作分工;(3)有区别上下的等级制度;(4)以技术和法律为标准作出决定;(5)以档案制度和陈规旧习为基础进行管理;(6)把管理当作一种职业。而后,官僚政治又常常成为人们对那种权力落入官僚手中的行政体制的贬义称谓。
官僚政治,在汉语中另有其特定意义。古人曰:“吏事君者”,谓之官; “官者,管也”;官,“治众之意”也; “同官为寮”; “政化治理”,谓之政治。可见,从汉字训诂上讲,官僚政治,就是官僚事君治民众治政事等意思,就与专制君主发生着密切联系。
在两千年的政治舞台上,君主和官僚是两个最活跃的角色。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专制制度的躯干——官僚政治。官僚政治作为专制制度的躯干或存在形式,通常是指在专制君主的操纵和控制下,一大批职业官僚组成庞大的官僚机构,把政府权力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官僚们以专制君主的仆从行使权力。他们在官场等级秩序中,按照帝制法规,从事各种专门化的管理活动。他们只向君主或上司负责,不受民众监督,往往可以将手中的权力极度扩张,用作支配社会、奴役百姓和牟取私利的工具。
中国的官僚政治,与马克斯·韦伯所言的近代西方官僚政治,虽然在专业化分工、等级制、以技术档案规则为标准办事、以管理为职业等方面相似,但它们毕竟属于两种性质不同的形态。它们之间最根本的差异就是:中国的官僚政治存在于从秦汉至明清的两千年的漫长历史时期,西方的官僚政治仅始于资本主义建立初;中国的官僚政治之上始终凌驾着专制君主,并充当专制制度的配合物和补充物,确切地讲,应称之为君主官僚政治或帝制官僚政治,西方的官僚政治则只表现于行政领域,与之衔接或配套的还有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
至于官僚病,英文作Bureaupathology,即官僚政治的病态表现。通常又指官场内例行公事、效率低下、消极懈怠、抵制变革、滥用权力、贪污腐化等弊端。在古代官僚政治的条件下,这种弊端为害甚大,难以救药,而且又是以专制制度为温床和渊薮的。
一般来说,行政指的是“国家的组织活动”,是决定和政策的执行程序;管理指的是公务的处理。所谓行政管理,应指国家行政组织自上而下地通过行政命令对社会强制执行的管理活动。这种管理活动和一定的政治体制相联系,通常还充任该政治体制的职能和表现。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并不是人们常说的单纯的君主专制,而是以专制君主和士大夫官僚为两个基本因素的官僚政治。专制君主是主宰、轴心和支配者;士大夫官僚从属和效忠于君主,是国家权力的具体执行者,是具有人格(尽管其独立性较差)的统治工具。官僚是行政机关的肉体,行政管理又是官僚的基本职能。在古代官僚政治的条件下,行政管理需要特定的组织或集团来实现。“官者,管也”。“官”字本义,就与管理有着不解之缘。
古代行政管理(秦汉至明清),乃是君主官僚制的行政管理,它的全部活动都是由君主专制的官僚机器来完成的。古代行政管理也是以士大夫官僚为主要角色的能动过程,其实质也就是君主专制的官僚政治。再者,古代行政管理中,制度条文和官僚实际执行情况,往往会发生较大的偏离或差异。抛开官僚和官僚集团的活动,单纯着眼于制度上的行政管理,难免失于呆板或片面。只有将制度条文和官僚实际执行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生动、真实地反映和再现古代行政管理的全部面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科学的说明。
(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李志安;杜家骥,中华书局,2015年9月
《管子(全二册)——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李山 轩新丽 译注,中华书局,201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