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236,7-3-1,离娄章句上3-1》

《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236,7-3-1,离娄章句上3-1》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今天是丁酉年癸卯月甲午日,二月初十,2017年3月8日星期三。

一.

   孟子说,夏、商、周三代获得天下是因为仁,丧失天下是因为不仁。国家的兴起和衰败、生存和灭亡也是这个道理。

   使得三代得以获得天下的仁,是什么呢?张居正先生讲解说,大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他们的共性表现在"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保护民间的生机,使它免受伤害和损失;积累民间的生机,使它免受困顿。要做到这样,就要一言一行,一政一令,都本着同情心和慈爱的心,切实地落实,这样,民心悦服,天命自归。不是借助外在支持而得,更不是外求得来的。他们得天下的道理,是仁。

   导致三代失去天下的不仁,是什么呢?张居正先生讲解说,夏桀、商纣、周幽王、周厉王,他们也有共性表现:怀着凶残狠戾的心,干出苛刻暴虐的事。百姓过不下去他不体恤,人民心怀怨恨他不知晓。那他知道些啥呢?他只知道纵欲,骄肆,骑在百姓头上欺负人。这样,民心携贰,而天命不保,不是外部威胁导致灭亡,所有灭亡的道理,都跟自身有关,是不仁。

   不仅天下是这样,那些拥有国家的诸侯也一样。

   这里所指的国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而是代表一个地区,比如说鲁国,代表战国时期的山东一带划定的地区范围。《孟子》文章中写的国家与现代政体意义上的国家,应区别理解。

二.

   废兴存亡。南老讲解说,废、兴、存、亡,是四个现象,叫做四象。一百多年来,我们民族经历多重危难,那是废,不是亡;而现在我们提出中华的伟大复兴,这就是兴;王朝的更替不代表亡,亡,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更多时候特指文化。文化和文明有所区别,文明更多地表示物质层面,文化更多地表示精神层面。其中,文化的存亡,表现得更为隐蔽,影响更为深远。

   不仅天下国家有着废兴存亡的变化,家庭和个人,也有着废兴存亡的变化。以个人而言,或立志振作,或昏聩不明,结果就是废兴存亡。

   《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以修身为本。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译注》杨伯峻著

《孟子与离娄》南怀瑾讲述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