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得知的一个梗:法新社拍法

观看完毕9.3阅兵后,整理了几张照片,本来这几张照片也是作为作业交公司的,就顺便也发到项目工作群里,如有同事需要保存就不用单独找我了。

没想刚一发出去,就有一同事私信我了,“你是法新社的”?把我整懵了。经过对话才意外知道了“法新社拍法”这个梗。也算意外的收货吧。

“法新社拍法”这个梗,简单说就是中国网友对法新社(AFP)一种特定摄影风格的戏谑和追捧。这种风格常被形容为“暗黑滤镜”或“阴间滤镜”,但大家发现它反而把中国军队的威严和力量感拍得淋漓尽致。

这个梗的走红,也体现了咱们中国网友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和话语解读能力——我们能够主动解读甚至重构影像的意义。

拍摄特点: 运用低饱和度、冷色调、高对比度、明显暗角,喜用低角度仰拍和特写,营造深沉、庄重甚至带有戏剧性光影效果的氛围。

初始意图(西方视角):这种风格最初可能根植于西方媒体“中国威胁论”的叙事框架,意图塑造中国军队强大但具压迫感的形象,以迎合西方受众的某些预设认知。

网友的反向解读 :中国网民发现这些照片非但没有让人感到不适,反而更加强化了解放军威武雄壮、纪律严明、令人安心的形象。所谓的“压迫感”被解读为“安全感”和“力量美学”。

梗的流行与演变 :从最初的争议转变为一种“反向玩梗”,甚至主动呼吁法新社来拍摄中国的阅兵等场合,戏称“滤镜越黑,我军越帅”。

背后的文化现象: 反映了中国受众媒体解读能力的提升和文化自信的增强,能够主动解构西方媒体的预设叙事,并将其转化为一种积极的、带有民族自豪感的表达。

一些经典例子

“帝国的隐忍”:法新社曾给过一组中国军人照片这样的标题,本意可能带点阴阳怪气,但网友觉得这表情抓拍得“坚毅又克制”,反而很酷。

“汗珠与光影”:有张仪仗队队员的特写,逆光下士兵额角汗珠清晰可见,配合冷峻色调和坚毅面部线条,网友感慨“每一滴汗水都是忠诚”。

“巾帼风采”:女兵或女民兵的照片同样被施以“法新社滤镜”,在凸显英姿飒爽的同时,也记录下她们的专注神情,形成了独特的力量与美感结合。

关于这个梗的一点思考:“法新社拍法”的走红,很有意思,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我们开始用更从容、幽默甚至“玩梗”的方式看待西方视角,并能将其转化为展现自身正面形象的契机。

说明了受众的主动性,观众并非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会主动解读、甚至“反抗”编码,创造出新的意义。

反映了传播环境的变化,在中国社交媒体场域,网友们的集体解读和再创作,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原本可能存在的负面暗示,并将其转化为一种流行文化现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