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人的那些事之一——审计人该掌握哪些法律法规?
一、《宪法》和《审计法》
最上面当然是《宪法》和《审计法》。
国家审计的基本原则师依据《宪法》和《审计法》确定,指导全部审计活动。
《审计法》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审计机关依照法律法规行使审计监督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根据2006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决定》修正))...第二条国家实行审计监督制度。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于2010年2月2日国务院第100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进一步明确了财政资金运用实行跟踪审计、建设项目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社会审计机构核查等审计监督的范围。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是为了发挥注册会计师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鉴证和服务作用,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管理而制定的法规。
四、《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
《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经审计署审计长会议通过,自2018年3月1日起施行。该规定包括内部审计的概念、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内部审计的职业规范、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管理要求 、内部审计职责权限和程序、审计结果运用、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以及责任追究制度。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
审计准则是规范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获取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和出具审计报告的专业标准。它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赢得社会公众的广泛新人,保护审计人员的合法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于2010年7月8日经审计署审计长会议通过,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旨在规范和指导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的行为,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共分七章二百条,包括总则、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质量控制和责任、附则。
六、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注册会计师 的总体目标和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等系列是中国注册会计师的执业准则。
该系列执业准则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2006年拟订并由财政部发布,近年来为了满足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对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需求,保持我国审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持续全面趋同,规范和指导注册会计师应对审计环境和注册会计师利用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应对违反法律法规行为、财务报表披露审计等方面审计实务的新发展,不断修订。如2019年修订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和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等18项审计准则,于2019年7月1日起施行。
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由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阅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相关服务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准则等组成。
为了对审计准则重要条款的进一步解释、说明和举例,注册会计师协会拟订了相应审计准则的应用指南旨在为注册会计师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审计准则提供指引。应用指南随着审计准则的修订同步修订。
七、内部审计准则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师中国内部审计职业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等组成。
所有审计相关法律法规都在这里啦!是不是很清晰啊?再也不用担心审计准则与审计准则傻傻分不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