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读了《学习之道》第三章:学习即创造
总体感受:
之前看大家关于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的讨论,我倒是产生了一些对于“发散模式”的疑惑,我昨天理解的发散模式也是有点问题,发散模式和“走神”应该是有区别的。但区别在哪儿?“走神”也像散步、听音乐一样,可能是毫无目的的,走神的内容很多…我还是觉得发散模式好抽象,很不容易感知。“灵光一现”也是好抽象啊。
今天读了第三章,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新的概念。专注模式之后,通过散步、睡觉、听音乐等方式进入发散模式,这其实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劳逸结合吧?固有观念里,劳逸结合确实比较高效,会带来一些新的视角。
关于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两个新的概念,工作记忆就像一个杂技演员,只能抛动手中的四个球,如果要把“球”长期记住,永远留下,那就得“重复”,“重复”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也需要“坚持”,才会有效。
总的来说,这章的大概重点我还是能把握清楚,深入到某个概念里,可能还没吃透。比如砌墙,砖和泥的比喻,那假如发散模式不按照砌墙的常规呢?把横的砖糊成了竖的,那就不能称其为发散模式了么?
回答本章节问题:
1.列举几项有助于从专注模式切换到发散模式的活动。
散步,睡觉,听音乐,淋浴,吃点东西,帮别人一个忙等等…
2.有时,你会确信自己已经发现了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但事实上并没有。那么如何才能更主动地意识到自己的思考过程,拥抱其他可能性呢?是否有必要永远让自己以开放的态度对待新可能?
如何啊…我也不太知道啊…让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在我们大脑里更自由地切换呗…永远保持年轻保持好奇心保持创造是好事呀。
3.为什么凭借自制力让自己停下来很重要?跳出学习、学术的范畴,你还能想到哪些让“停下”显得很重要的情形呢?
停下来看看自己的方向有没有走错,停下来进入发散模式,看看有没有新思维。只有很好地发挥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才能巩固我们对所做的事、对知识的理解。看似浪费时间,实则“事半功倍”。
人生选择,生活,工作…
4.学习新概念时,你要在一天之内就再次复习,以免刚接触的新概念随风而逝。但结果往往是有太多事情挤在那里,要过了几天甚至是更久之后才会开始再次复习。你能否制订出一种行动计划,来保证自己及时复习新知识?
以前听一个老师给过这样一种方法,利用记忆曲线,就像背单词或者句子,每天无需太多,以“5”为循环。到了第五天复习前四天的单词或句子,第六天就复习第二天到第五天的句子…以此循环。肯定不能全记住我,但能够记住的也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