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次回盐城,酒后受朋友的邀请,一起去盐城著名的欧洲风情街,领略一河流水,两岸灯火,美轮美奂的夜景,顺便打卡新的地标“串场之眼”。盛情难却,我们一行几人跟着她来到花街。
花街介于西面聚龙湖风景区和东边串场河之间,原先是串场河的一条河沟,后来被建成这样一座东方威尼斯的城市休闲长廊。每到夜幕降临,灯光如幻,人影憧憧,一度成为我们盐城区域年纪人聚集打卡的圣地。西面聚龙湖风景区里的盐晶体电视塔,像一座灯塔,魔幻的插在花街的尽头,背景是深邃辽阔的夜空。
朋友临时充当了我们的导游,带着我们在河岸花香里,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像河水一样往前流淌,我跟在她的身侧,有一次调侃她:请问美女,我们一共过来多少人?她一愣,回答不出,我们哈哈大笑,夜色里的笑脸,熠熠发光。
她有点难为情,我说没关系的,不管多少人,我们都不会走散,每次拉开距离,只要辨别一下我们李老师的笑声就行。她是东北人,她的笑声在夜色里像澎湃的波浪一样,持久绵长,如歌如颂,一波三折,远远的就能听到。
一河两岸的花街,灯光璀璨,游人如织。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伴着似有若无的市井烟火气,有说有笑,前追后等,随着人流往前而去。
前面不远处,就是我们盐城的母亲河—串场河。有几个朋友第一次来盐城,对一些地名、河名并不熟悉,不了解我们盐城地区的人文景观,我趁着酒后热情,跟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
盐城以前环城皆盐场,古称盐渎,据传第一任县官乃三国孙权之父孙坚,当年其种瓜取水的那口古井还在盐城中学里面,后来成为盐城八景之一的“瓜井遗踪”;盐城东临黄海,城墙东宽西窄,夜幕低垂,古城宛如一只瓢,飘于万顷大海之上,一度盐城被改为“瓢城”;盐城还是一座红色城市,近代流传一句口语:陕北有个延安,苏北有个盐城。当年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就设在盐城,许多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这里工作过,为了纪念皖南事变牺牲的新四军军长叶挺,盐城曾经更名为“叶挺城”。
盐城自古因盐而得名,是全国唯一以盐命名的城市。沿海先民在这里煮海晒盐,创造了“烟火八百里,灶煎满天星”的盛景。这种因盐而兴的历史,为盐城留下了独特的文化印记。盐城的海盐文化是中国文化独有的文化瑰宝,2000多年的盐业发展史是盐城生生不息的文明进化史,海盐文化孕育了盐城独特的气质。
踏着花街明暗的花影,在夹岸的鲜花芬芳里,大家听得一知半解,说说笑笑间就靠近了串场河,看到了那座横跨在串场河之上的“串场之眼”,络绎不绝的人群趁着夜色,纷纷过来热情的打卡。
古串场河,因串通南北各盐场,转运海盐至全国各地而得名,碧波荡漾,源远流长。串场之眼就横跨在这条河上,朋友们都被眼前璀璨的“串场之眼”吸引,可是,却对这条母亲河,缺乏足够的了解。
串场河俗称下河,初为唐代修筑海堤时形成的复堆河,是盐文化的摇篮。从宋代开始,沿新修捍海堤,就是现在的范公堤,将沿途的盐场串联起来,形成了现在南北长约170多公里的串场河,不仅承载着淮盐的运输任务,而且,承载着厚重的海盐文化历史遗产,成为盐城城市文化脉络的象征。
千百年来,这条古老的河道与盐城的发展休戚相关,从“农子盐课,皆受其利”的盐场文化,到“舳舻往来,恒以千记”的水上廊道,还有那“登瀛远眺”、“杨楼翠霭”的水绿美景,以及曾经“城市中心”、“商贸发达”的热闹鱼市口,串场河成为盐城主城区最具标志性的河流。
看着气势恢宏的新的网红地—“串场之眼”,回顾着古城几千来的历史变迁,感受着串场河源远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在迷幻的夜景里,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就夜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