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门当户对当然是指有共同语言。奇葩说姜思达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相互交流能获得新鲜感,如果追求新鲜感,那只需要跟他们打交道就可以,做朋友成本太大。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比人与物种间还大,而一生能交的真正的朋友寥寥无几,不必要浪费在没有共同语言的人身上“。而如果曾经的朋友和自己现在如果门不当户不对了,怎么办?他说可以坦然释怀,放他们走,但更希望能共同进步。
作为独立个体而言,每个人从孕育之初就有所差异,而呱呱坠地之后,周边的环境塑造着我们的大脑与身体,直到后来,我们自我意识成长地足够强大以至能够对环境做出适应或是一定程度的改变。简言之,我们个体是环境与意识的共同产物,这也充分说明了个体之间的差异是何其大,我们的人生也是千差万别。
而作为社会性群体动物而言,我们每个人都会与他人有所交汇,而目前分工的生产体系更是让人与人之间打交道变得不可避免。在与他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会了解彼此,如果交流之后并没有共同语言,之后便成为陌生的熟悉人;如果彼此有共同语言,那可能会成为惺惺相惜相见恨晚的朋友。这里的共同语言可以是同一个兴趣、也可以是同样的价值观……只需刚刚好便足矣,身边一位朋友告知我,她的一位闺蜜是通过共同热爱的作家粉丝群相识,对汉服的共同爱好让他们相知,而深入了解后发现彼此有着共同语言让她们成为闺蜜,咋一听到,我有点惊讶,但友谊似乎就是如此。
一生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很多人,我们不必试图成为每个人的朋友,这不可能也没必要。如果你想要见识不同的人生,了解不同的观点,窥探不同的生活方式,我们大可以大大方方去认识他人,不必瞻前顾后,思虑自身不够优秀之类的问题,这没必要也不需要。尽管互联网让我们能够认识到更多的人,但一生中可以做朋友的依旧寥寥无几,我们抱着欣赏别人的态度真诚自信打交道就好,若是有幸,便能结交一生中不多的知音,若是不幸,也不需要有所心结,因为我们也没有多余的精力维持太多让彼此疲惫的关系。
随着时间流逝,当初的朋友可能已经价值观不在相同,连共同语言也少之又少。这时候的彼此会念起从前,但再也找不到回去的路。一路上不知道谁丢了谁,如今彼此顾及着曾经的友情而强颜欢笑,实则早已没了友情,再向以前那般只会让两人更累,何不坦然释怀?至少曾经是朋友,尽管现在不是了。
今日缺少灵感的我去浏览知乎,试图找到自己认同的观点加以论证,恰好看到”《奇葩说》中最让你感到惊艳的观点是什么“话题。我向来佩服在唇枪舌战的辩论赛上侃侃而谈的人,看到这一话题,自然而然点开浏览,恰好看到了这一条让我有所启发的论点。
这个观点似乎让自己有所悟,大学时期与工作时期的自己似乎总是害怕自己不够优秀或是太无趣而不敢出去结交朋友。而网络提供了一副面具让自己不那么害怕与他人打交道,但是线下面基却又一样的害怕,似乎网络上聊的再好现实中就会变异。如此畏手畏脚的态度别人又何尝感受不到?如此态度反而阻碍了彼此的认识。大学时期英语课程群中认识的同校网友,我们有着QQ的巨轮,但是现在早已物是人非,想来又何尝不是自己后来现实中的畏手畏脚所导致呢?而如今认识一个蛮有趣的同事,我们两都爱笑,现在想想可能是爱笑让我们成为了朋友,但是我总是有点害怕,害怕一起吃饭时没有了共同话题而慢慢地不再是朋友。现在看看,又何必执着呢?人生本就是如此,我们可以努力共同进步,创造共同话题。当没有共同语言时,也许还是朋友,也许不是朋友,那又如何?大大方方拥抱现在的友谊即可,何必过分执着于未来的得失。有幸则是一生的朋友,无奈便是曾经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