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难得空出一天,想着好久没去书店了,就去唐宁打发时间。正好看到推荐那里摆着八月长安的《时间的女儿》,想起最近和她的渊源,就拿来读读。是一本散文集,十分好读,一个下午就读完了。
这本书当然和约瑟芬•铁伊那本《时间的女儿》不是一回事,作为纯散文集,有人在豆瓣吐槽说有点像“微信文章合辑” (¬_¬)。
二熊说这本书是送给自己的三十岁礼物,讲述自己身为一位“时间的女儿”在长大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一切。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书里这么一段话大概可以解答:当时我们年纪小,希望自己永远长不大,长大后的我们,又会觉得长大也很好。将来呢?老了以后呢?都会好的。无论是五岁、十五岁,还是二十五岁、三十五岁……我们每个人都是“时间的儿女”,都会被“时间”宠爱。
书友们不服了,你送自己的礼物,但拿大部分在《萌芽》已经发表过的文章来充数骗钱就不厚道了啊!但也有人觉得,她就是作为一个亲身经历过的人在自己的回忆和观感里,阐述自己的重点和那些对她很重要的细节。旁观者能get就得到共鸣,而没共鸣的,自然有上当受骗的赶脚了。所以想想我一个下午就在书店啃完的行为,虽然穷酸但也是机智的……
正如她所言,诚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真实的自我就像月光下的海。庞大,安静,想证明给别人看的时候,却只能拍出一团焦糊的黑影。唯有自己陷入零零碎碎的回忆中时,才会发现这些回忆,细细碎碎,像一地蹦跶的珍珠,线已经断得不成样子,每一颗却依然熠熠生辉。而我也突然想到,那些不太重要,却又很美好的细节们。
芊芊小路阡阡草
前天刷微博的时候,看到有个人的名字叫黄x芊,脑海里不知道为什么反射性地想起一句话:芊芊小路阡阡草。想不起来这是一句什么诗,还是什么词。后来灵光闪现,想起这是小时候爸爸给我订的《儿童文学》里,我很喜欢的故事之一。百度了一下这篇文章,虽然内容对我来说已经没有共鸣可言,但是每一句对话每一处描述我都特别熟悉,简直怀疑当年的自己是不是傻哈哈抄下来了。
那时的我年纪轻轻,就已经知道“芊”和“阡”的字义和区别了——“阡”是田间的小路,而“芊”只是乱蓬蓬的青草。这是故事里一对双胞胎姐妹的名字,叫“芊”的妹妹很羡慕“阡”姐姐名字的诗意,然而,生活在光环下的姐姐其实有点小阴郁,在和妹妹谈心时才说其实“阡”还有另一重意思是“通往坟墓的小路”,告诉妹妹乱糟糟但有生命力又旺盛的“芊”其实也挺好的。我现在都想不出给那个年龄的小孩看这篇文章是什么意图,大概是作者某天发现这两个字的巧合所以造了这么篇文章吧。但也因此让我十分清楚:以后起名字绝对不要叫“阡”!
现在想想,脑洞大开、段子手属性的我,可能都是因为小时候,爸爸给我订各种读物,尤其《儿童文学》。那时的我两三天就能看完新期刊,喜欢的就反复读,中间少不了脑补演绎画面。有一次,一篇连载小说不再发布了,自行出书,我跟爸爸说着我要买我要买。他看了一下内容,带我去了家附近的邮局,填了单子,照着上面的地址还寄了钱过去,爸爸说这样就是买书了,过段时间就可以收到。那时我总觉得寄钱还写信给出版社是很神奇的事,万一人家没看到呢?万一这是假的呢?所以,第一个尝试淘宝的人,是不是也经历过类似的心理斗争?
时不时会怀念那些“不太发达”的日子。在破破烂烂好像下一秒就要散掉的公交车上昏昏欲睡;对着不知道老是被谁偷偷放掉轮胎风的自行车暗暗骂娘;在爸爸妈妈骑着摩托车载着我的时候,在后面颠啊颠地临时抱佛脚背书,希望全市人民都看到我的努力;手机只能发短信、打电话,小灵通最好,初中的时候陈妍就经常跟我一聊聊一晚上。有一次我还在写作业,她一通电话打过来蹦了好几句粗口,骂的对象只有一个——就是那时我们都很痛恨的数!学!题!多励志多可爱啊,那时我们的天敌竟然如此单纯又讨厌,任我们如何谩骂,它虽然不会驳嘴,但依旧在每一次的考试中,完美碾压我们的智商 ;家里用的是厚厚大大的台式机电脑,放假时陈妍打电话过来,我总会忍不住一边上网玩连连看,每次她聊一半发现我的思路跟不上就开始吼:你到底是不是在玩连连看!!那些片段,多么粗鲁,多么智障,却又多么……美好。
想念昨日最亲的某某
《时间的女儿》里有一篇叫【最佳损友】,回忆作者在大学和另一个女生一起为了赶作业在麦当劳通宵、为了看流星在学校的草坪抱着保温瓶冲奶茶、学着多拉A梦里所有人被缩小那样躺大马路等等脑残又丢脸的浪漫小事。在她们最开心的时候作者说,“你听过那首歌吧,《最佳损友》。我们不要变得像歌词里面写的那样。”也许是太过乌鸦嘴了,她们最后还是在毕业时各自奋斗前程,过去一起“堕落”打发时光的时候可以嘻嘻哈哈,可是一聊到正经的诸如就业、留学问题却反而扭扭捏捏,连作者自己都想不通,难道我们就真的只是“酒肉朋友”?一碰到真正的内心禁区,还是会立刻出局。
为何旧知己在最后变不到老友
不知你是我敌友已没法望透
被推着走跟着生活流
来年陌生的是昨日最亲的某某
脑海也会不停闪现画面,想到很多零星的片段,但身边的人总有点模糊,忘了这件事到底是自己真的和这个人一同经历过,还是出现了幻觉,把想要做的当成已经做的;还是说,这件事是和另一个人一起做的?太久远的记忆,总会因为主观意愿而被强行加上好几层滤镜。
我也在草坪上试过坐到半夜。那是我们大学毕业的前一天晚上,因为宿舍连床垫都收拾完了,所以我们五个小伙伴开完班会,就和很多人一样在行政楼前的草坪上坐下了。谈了什么不记得,笑着什么也不记得,只记得那是很热的六月天,草地湿答答的,蚊子很多,我们都被咬坏了。中途我被新闻班的同学叫走了,可能当时我们一起在广州的媒体实习,所以聊得比较多,说着我们仨毕业前最后见一面(也是很确定在广州不会见了),其中一个人还拎来了两支啤酒,我们拿着三个塑料杯,有一搭没一搭说着,假装着干了这杯酒就相忘江湖的豪气。
说起广州实习,又想起另一个人。我们高中同个宿舍,大学又在一起,那时的状态可以形容为无话不说。有一天她问了我一个我到现在还很印象深刻的问题,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那时候我们就讨论如此高深的话题了。
“你说,如果你结婚了,但是之后你又遇到一个你很爱的人,你会不会离婚啊?”
我很肯定我的第一反应是回答了一个字:“啊?”
对刚毕业的我们来说,这题难道不是超纲了吗?而她竟然还是出题者!放在现在想,我这位同学真是成功押中了奇葩说某一期的辩题!我记得后来大s就讨论过这个话题还上了微博热搜名为#大s直言遇到今生挚爱会离婚#,也不知道后来这位小伙伴有没有看到这期,有没有想起这个问题已经是她当年玩剩下的。
“我觉得我会,因为你都结婚了还有更爱的人,说明那个人才是真爱啊!”她十分笃定地说。
我已经忘了后来我们怎么讨论的,但是之后有一次跟另一个共同朋友聊天时,突然就想起这件事,很激动地说:你知道吗叉叉叉说她要是结婚了遇到新的真爱会离婚耶!
“她一直就这么没道德底线的啊!”这句话,我也只是回忆了个大概。
海尔波普真的没有走远
这本书的最后一篇文,是我最戳心的一篇文,叫《海尔波普还没有走远。》
大概是1997年,海尔波普彗星到达近日点。全地球人都能在晴朗的夜晚清晰地看到它长长的尾巴。(但我记忆中没有看到过。)据说,它上一次到来是四千多年前,下次再来是两千多年后。
作者从最初虔诚地觉得海尔波普是为自己而来并小心许愿,到长大后“不再什么事都拜托星星”,她最后的觉悟是,相比宇宙,人类太渺小了,那些情绪、愿望、誓言、梦想,即使能传递到星星那里,都不知道是多少年后了,正如我们看到它们的光芒,也是来自过去。
科学家说,2020年之前,用望远镜或许还能看得见海尔波普,它还没有离开太阳系。
也许等到许愿的人死去很久很久以后,那颗星才刚刚看到对着它虔诚信奉的人们。但即便如此,每个人仍然在努力地发出微弱的光,认真度过这对于宇宙来讲无比渺小的一生。
我说不上来这篇文最最中心的思想是什么,但我却发现原来不是我一个人如此中二。作者惦念着海尔波普这么久,而我,曾经长期研究并信奉着另一枚“星星”——月亮。这样说出来,好像有点弱……
还在读小学的时候,我对月亮的惧怕来自于大家都听过的“传说”,觉得“它”就像严厉的老师,不让人做出任何不尊重的行为,作为班主任,“它”还会在天上监视着我的一举一动。
小时候因为恶作剧在阳台偷偷浇水下楼,我会害怕被“它”看到;因为偷懒把纸巾直接丢楼下,我也会默默在心里对“它”说:不好意思啊我下次真的不会了……直到有天看了一个少儿节目,有个叫“月亮姐姐”的主持人,小小改变了我对“月亮”的刻板形象,从此觉得“她”温柔又善良。
等到成长到有烦恼的年龄,我会在睡不着的晚上偷偷溜到阳台,看着皎洁的月亮“姐姐”,默默祈祷:请让我在代数的世界里无所不能吧;请让我再长高一点吧……我无比认真并虔诚地和月亮对视:你一定一定要听到我的愿望哦!
那时相信到什么程度,是连续好几个阴天后再见到月亮会无比兴奋:啊你终于来了啊。阴天的日子你去了哪里?
初中的时候学物理,有道题是“月亮走我也走的物理现象是什么?”那是关于参照物的知识点,击碎了我多年来“月亮一直在阳台上方守护我”的幻想。
大学毕业后在深圳,搬到新公寓的第一个晚上,房间还没有安上窗帘,我躺在床上就看到了月亮。脑袋一震,眼眶一热,竟然有点莫名感动,说不上是因为悟明了“床前明月光”的思乡之情,还是因为我终于在离家很远的城市,看到了唯一在家里也能看到的、熟悉的、一直没有变过的“老朋友”。我爬起来靠在床沿边,就那样看着,想要看出我这些年的所有心事,更想看到最初那个傻傻趴在阳台向月亮说着“你一定要听到我的愿望”的那个傻b。
再后来有一天,和林某人在车上,看到了立交桥上“长”出了橘红并硕大的月亮,我兴奋得想要表达我的中二情怀,跟他胡言乱语了一通:“你看,月亮就这样一直在天上,它看见过恐龙,看见过猩猩;它看见过杜甫、看见过李白;又看见过马克思、柏拉图;看见过古代人,看见过现代人,现在还看见过我们,它看见了很多很多人,很多很多朝代,看见过我们都没有看见过的东西,但我们现在就看着它,是不是等于我们跟恐龙、杜甫、柏拉图同在。你说神不神奇。”不出意料地,我得到的答复十分简单:“你说你脑袋里整天在想些什么啊?”
哎,代沟,必须是代沟。
暂且还是没有人懂我这种“月亮谬论”。你看这月亮啊,它阴晴圆缺,但亘古不变。它注视着这片星球上的芸芸众生,且,芸芸众生也都凝望过它。它见证每段历史,但从不曾消亡。以前总说某某如时光老人,见证着世事变迁,某某,难道不就是月亮嘛。
当然,这些都是我强行赋予它的情感,身边的理科男也只会纠正我:月亮,只是一星体,它是地球的卫星,并且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
真·俗不可耐。
这本书在某个程度上让我释放了不少一直以来纠结的情绪,也在零碎的共鸣中咂摸出一点点甜,暂且打个四星。其实很多生活中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看书的时候你会找到答案,为什么呢,因为那个时候你离内心的声音最近。建议大家跟我一样,花一个下午的时间,蹲着看完,不用买。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