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平,30岁前是废青,45岁成为保时捷首席设计师。
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过人的天赋,仅仅是在21岁时的一个触动,找到了自己兴趣所在,没有父母的约束,独自踏上理想之路,最终走出一条不平凡的路。
在世俗眼光看来,21岁前的他,成绩不好,不务正业,一身痞气,从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角度来说,似乎赖平这一生的颓废落魄早已注定。
偏偏是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真的兴趣所在,自小的叛逆让他无视家人的羁绊,毅然踏上寻找自己梦想之路,从此改变了人生轨迹。
他的成功有两个关键点: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敢于叛逆反抗父母追寻内心。
兴趣是孩子不平凡的种子,敢于坚持自己的兴趣和对父母说不的勇气是孩子不平凡的前提。
遗憾的是,许多父母以自己的兴趣为孩子的兴趣,以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为借口,以自己狭窄的知识框架来定义兴趣的好坏,阻碍孩子追求自己真正的兴趣。
40年前,只有学习好的孩子才是好孩子,长大才有出息,不喜欢上课,成绩不好只喜欢画画或者运动的孩子,在多数普通家庭和学校都会被忽略,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然而现在的不少美术大咖和运动达人都是那时候的坏孩子们。
20-30年前,同样只有学习好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而上课喜欢趴在桌子上写日记、写小说、玩电脑游戏的孩子都是坏孩子。现在不少作家都源于那个时候的坏孩子,互联网的出现,TMD,BAT公司的出现,功劳也大多归属他们。
近几年,学习好不再是好孩子的唯一标签,可那群身手超快,反应迅捷,念想和决定飞快的人群,却大多被贴上游戏成瘾的标签。
我无法理解游戏成瘾这个名词,“瘾”说的是对某种事物过于依赖,离开了它,个体就表现异常。
游戏只是喜欢而已,就像女性喜欢每天画过多时间化妆,喜欢睡懒觉,喜欢吃米饭,喜欢吃馒头。能说化妆成瘾么?能说睡觉成瘾么?能说吃饭,吃馒头成瘾么?
喜欢只是一段时间的痴迷,兴趣是长时间的喜欢。兴趣是化妆的人,能快速化各种妆容,兴趣是睡觉的人,能用各种睡姿提高睡眠,吃大米饭和馒头的人,能做出各种口味的大米饭和馒头,培育各种水稻和小麦新品种,兴趣是游戏的人,能将游戏玩出各种花样,让人叹服,因为这得看天赋,别人永远学不会!
爱好是对兴趣深入的探寻。当兴趣变为爱好,可能创新就不远了。爱好意味着比兴趣更深入,了解背后更多的东西。
10多年说网络成瘾的人,杀死了多少网络天才,而今网络成瘾四字,绝少有人再提,因为网络已成为99.9%社会人不可或缺的东西。现在说游戏成瘾的人,杀死的可能是明天互联网革命的绝世天才,AR,VR哪个不是源于游戏体验,哪个不是未来的趋势,哪个不存在从根本上改变现在生活的可能?
“游戏成瘾”的孩子,只会限于几款自己玩的好的游戏,其他的不会涉足或是稍有涉足即止。人天生有自我价值实现的本性,在这些他们能玩好的游戏中,找到了自我价值实现的方式。
作为父母,想对孩子负责,想让孩子生活好,想让孩子有个美好的未来,这本无可厚非。可却不爱接受新事物,在自己固有的知识框架内用落后至少十年的概念与孩子交流,把自己的兴趣当做孩子的兴趣,以共生的模式来建立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用年龄来作为思想不接轨的借口,代沟出来了。
代沟是接受现在的知识,拥有未来思考的孩子,和拥有十年前的知识,两年前的思考父母之间的冲突。
保持孩子精神上独立,帮助孩子早日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支持他在自己的兴趣里全方位探索。我觉得这是尽职父母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