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写一点东西了,不管是为了讨好自己或是别人。
我曾经和老板一同KTV,一个年近60岁的人,却能调动浑身细胞声嘶力竭——嗯,大部分都在调上,却也有一种唱戏般的格格不入。他是60后,我是80后,在场的还有一些90后,房间里画风一直在不同贷记反转。老板在场,为了体现积极向上,从《精忠报国》到《朋友》到《生僻字》,主旋律还是没问题的。不过说实话,老板唱的时候,我总感觉他像坐在大火堆上呐喊一样:尾音颤抖,浑身僵硬却要抖一抖。唱到高兴时,还能找个女同事跳个“慢三”。如他刻苦工作般高度自律,他这些爱好刻板而坚持,未曾变过。
这就是我即将要离开的公司的老板。因他的歌声如被大火炙烤时呐喊一样,让我焦虑。
或许这只是一个借口。焦虑的是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也可以说是书生气和铜臭味之间的格格不入。打工十年,我未曾直面市场一线,行业不景气,全员踢前锋,大军压境,作为后勤保障部门让上战场,还真有点不适应。关于这样的调整,一段时间的思考倒是让我明白了很多。实业发展艰难,所有资源都是为了卖货,人作为最最重要的一个要素,没有为公司创造直接效益的,是不被容许的,需要重新衡量每个人的价值。让说书的人,去唱戏,或许有点难度。说书人有说书人的评价机制,现在拿唱戏的评价机制评价说书的,却也为难。
打工者的宿命就是如此,你的奔忙很多情况下只是为了生计,很难高高兴兴的为梦想打拼。
就此画上句号,下一程,为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