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很多人都想成为君子,成为君子,不仅要彬彬有礼,懂得谦让……还要有人心,孔子最倡导的就是“仁”。
怎样才能领悟到真正的仁呢?当然你的生命是要觉醒的,可是要怎样定义觉醒,这个字呢?我感觉觉醒分很多种,先举个例子吧,一个哭闹的,早饭吃的婴儿,他的生命觉醒了吗?这就分很多层面了,先看看,他为什么要哭吧,因为他饿了,饿了就要哭,就要去找饭,这个生命算觉醒吗?先看看他做的这些事吧,肚子饿了,是本能的,饿了要哭也是本能的,所以在生理上来讲,他是已经苏醒了的,有了感官,会感受到肚子饿,会哭、会去找食物,可是这就代表他的生命觉醒了吗?我觉得是不对的,饿了找食物,人人都会,这是几万年进化而来的,现在他只是本能地活在这个世上,没有理性,你想想你为什么不记得你刚生出来、一岁、两岁干的什么事情呢?那就是因为当时你就没有去想,没有去记,你不会去思考问题,甚至都是情感都没有。只打开了,感官这一扇门。所以那个婴儿只不过是在本能上苏醒了的,而在理性、感情、道德上面还处在正在觉醒的路上,也可以说没有觉醒。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相信这首诗大家都背过,可是真的要去理解他容易吗?字面意思很简单,可是里面的觉晓就不简单了,刚开始孟浩然说春眠不觉晓,他的意思是还并没有觉醒,在第一句中,可是真的是像他那样说的不觉吗?我觉得他是觉得,是人是觉醒了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和刚才一样,你在感官上已经觉醒了,你可以听见外面的鸟叫,而下面的两句第一句也是感官上的,不过第二句就不同了,花落知多少,你为那些落花而感到惋惜,可惜他最终是觉得,已经不是本能了,已经产生的情感,一个更高的层次,不仅有感官了,已经思考到花落了很多,有了理性的思考,所以他是觉醒的。
还有古代的礼法,守孝三年,孔子的徒弟宰我问三年的期限是不是太长了?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崩,三年不奏乐,乐必坏,以前的谷子已经没有了,新的谷子又长了出来,这个也就代表的一年,钻燧改火期可已矣,这也代表了一年,因为古代是钻木取火的,或一年都不会断,直到新的一年才开始重新钻火。这也就相当于一个轮回,一年,宰我也很聪明,找各种理由,因为自己的师傅是专门重新拯救礼乐制度的。他靠着这个点反驳,而孔子说:“你吃是吃父母的,你穿也是穿父母给你做的衣服的,你心安吗?而宰我却说:“安心。”孔子说那安你就去做吧。在现在,也有烧纸钱烧房子,这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可是有很多人就只是装装样子,给别人看,其实就没有这个心,这也像推行礼乐一样,你是去诚心诚意推行的,要有对礼法的敬畏,什么都可以丢唯独这颗仁心不可以丢,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感官和外部世界,构成了这个仁,他们都是解密连在一起的,如果没有仁,世界将不知道成什么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