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日 DAY42
这天这两分,真绕~!
金刚经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金刚经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金刚经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佛既然不着相,也就没有人类认为的各种相,所以没人看到过佛,就更不知道佛长什么样。所以说法身非相。前面所讲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等,都是色相,而这里讲的是法相。所以以前都是可以三十二相 “见” 如来否?也就是说可以见到、看见如来吗?而这一分如来问可以三十二相 “观” 如来否?
观:佛教术语,通过观察虚妄的表相世界,而达到佛教空谛的智慧。
法身:指佛所说之正法、佛所得之无漏法,及佛之自性真如如来藏。二身之一,三身之一。又作法佛、理佛、法身佛、自性身、法性身、如如佛、实佛、第一身。据大乘大义章卷上、佛地经论卷七等载,小乘诸部对佛所说之教法及其所诠之菩提分法、佛所得之无漏功德法等,皆称为法身。大乘则除此之外,别以佛之自性真如净法界,称为法身,谓法身即无漏无为、无生无灭。
三身:
佛学术语,又作三身佛、三佛身、三佛。
身即聚集之义,聚集诸法而成身,故理法之聚集称为法身,智法之聚集称为报身,功德法之聚集称为化身。
法身:代表着佛法,绝对真理,也指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佛性,法身不现。法身经常用明镜、明月等来譬喻。如果不受贪嗔痴慢疑五毒的侵害,自性是清净无暇的。这就是法身
报身:经过艰苦修行,证得真理而成佛,他是佛的一种客观存在相,行态圆满福态,极为高大,常为诸菩萨说法,报身时隐时现。
化身:是佛的变化身,佛为了教化众生,可现为六道众生,以各种生命形式显现,活佛就是佛以人体的形式显现来教化众生。
色相固然都是虚幻的,那么法身呢?法身非相,是因为法身也是缘起性空的。法身所有的庄严,所有的让我们凛然产生信仰心,产生崇敬之心,也是因缘而生的。
在这里边,佛陀讲的很妙,佛陀先问须菩提,你怎么看呀?可以凭佛的三十二身相来认识佛的本性吗?
但在这里,须菩提担心大家执空见,所以回答说:可以,可以,可以佛色身的三十二种好相而观见如来。
但这只是个引导,就是故意给出一个可以进一步讨论的答案,然后能够让经义的说法,往深一层次推进。这也是佛经里经常用到的讲说方法。
佛说:须菩提,如果可以佛色身的三十二种好相而观见如来的话,那么转轮圣王也具有三十二种好相,他也就是如来了。
转.轮.圣.王我们之前已经了解过了,这里的“转.轮.圣.王”指的就是一些世间的帝王因为他们无论是从面相还是从出行的仗势仪轨方面也都会有跟佛陀同样的庄严色相。那如果说看到这种庄严、巍峨、高大、炫目的这种金碧辉煌相,我们就认为是看到了佛陀,并且通过这个就能了解、知晓了佛陀的话,那么好多的转.轮.圣.王你怎么和佛陀进行区别呢?
那么解空第一的须菩提非常的聪明,所以马上就明白了对佛说:世尊,就我了解,佛所说的义趣,是不应该以佛色身的三十二种好相而观见如来的。
前面讲的是色身,这里过渡到法身。那么须菩提讲的是,我明白了,不能用这种外在三十二相、色相去观如来。那么佛陀讲的经义,也更不能用三十二相观如来色身的方法,来观佛教的义理。
这时,世尊就用偈语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那此人是修行了邪魔道,必定不能证见如来。
这样说到“修行了邪魔道”,是很深重的一种态度了。所以说,对于虚幻的这种见知要断灭,可是如果要断灭的话,又可能会执了断灭之见,所以,接下来,便是无断无灭分。
金刚经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无断无灭,讲述的就是般若法本身不生、不灭,跟生灭没有关系,所以般若法体,无断,无灭。这里讲的就是如何理解真正的空,真正的空是超越有无的对待或者对立的,是非实非虚的中道。空,绝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意思,而是既空既有,既有暨空,所以叫真空妙有。
就空和有,你怎么看呢?你固然不能执有相,但是你如果执空相,那就会堕入认为一切相皆不可取,这个也不行。所以不能堕入断灭空见。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佛说 “须菩提,你如有这样的念头:佛不是因为具足了三十二种殊妙相的缘故,才修得了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你不应该有这样的念头:认为如来不是以具足三十二种殊妙相的缘故,才修成无上正等正觉的。
这一分的意思就是说,你不能执着于“这一边”,也不能执着于它的对立面“那一边”,你要行中道,要有一种不断不灭,无断无灭的这么一种见解。
所以佛陀又说,须菩提,如你有此心念: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人,就会说一切诸法都是断灭空性的,那么须菩提,千万不要有这种想法。” “那又为什么呢?”“因为发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心的人,对一切法不说断灭相,不著法相,也不著断灭相,不要落在执着于空的范畴内。
断灭:
又作断见。主张众生在死后,生命即完全断灭、空无的看法。有七种断灭,所以又称作七种断灭论、七断灭论。这种看法,与“常见”相对,持常见者主张世界为常住不变,人类的自我不灭,人类死后自我亦不消灭,且能再生而再以现状相续,即说我为常住。佛教既不偏于常见,亦不偏于断见,而主张远离有、无两边,而取中道。“断、常”二见,俱非中道。
佛经里面对于断灭有七种说法,这个也很精微。这个适于持通常见的人,相对的,一般的观点认为世界是不变的,人类也是不灭的,而人类死了以后,灵魂也是不灭的。而且你如果再生,那你就是一种延续,是现状不断的延续。
而佛陀不这么认为,他不认为是这样的。但是他也不偏于断见,他也不认为这个世界就是不延续的,他不这么看。他主张要远离有无两执,而取中道。断见、常见都不是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