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遇到一些烦恼时,会止不住地开启自我对话:为什么会这样?哪里出了问题?什么时候可以停下来?
大脑不断地思考,烦恼不减反增,消极情绪也开始积累,于是我们很容易就陷入了越想心越烦的恶性循环里。
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正儿八经的思考反倒会增加烦恼?
这与我们的思想与世界联系的方式有关,我们的思想与世界产生联系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行动模式,一种是存在模式。
我们擅长的是行动或思考模式,也就是当问题来临时,我们会迅速分析现状与期望之间的差距,还有实现的最佳途径,这个过程通常是瞬间完成的,我们几乎意识不到,当关注点聚焦于差距时反而很容易陷入“我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哪里错了”“我为什么总是犯错”这样的自我批评与焦虑中,产生压力。如果及时意识到了这一点,需要学会按下暂停键。因为我们已经被思维奴役了。
另外一种模式是存在模式,它是指不陷入思考与情感的深渊里,反而是采用一种观察视角,去直观感受与不带评判地看待当前的客观现实,只是去注意到思绪与情感的流动不作任何干预,就像当我们安静下来去聆听周围的声音时,我们就会发现呼吸的声音、衣服摩擦的声音、脚步的声音及外面传来的车流声,但当我们不去刻意关注这些声音时,其实它们都在。我们大脑里的思想和情感也是如此,它们就像一直存在的背景音一样,很难靠思考与认知去控制与消除,反而仅仅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就能很好地避免陷入恶性循环里。因为此时你会发现思维和情绪不过就像是大脑的活动而已,这时来了,下会儿就走了。
存在模式是帮助我们在烦恼时,不被自己带有恐惧、焦虑、不安、偏见等自动模式怂恿与鼓动,反而是有机会获得更宁静与智慧的视角去面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