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识分子 DAY7/10 *2017/3/15 * @洛洛
今天看了六篇文章。每篇文章篇幅都比较短。有点像看杂志了。第三部分看完,开始看第四部分“未来,已经到来”。
第一篇文章 《哪种知识最可靠》
科学的最大价值并不在于固定的知识,而在于获得这些知识的研究方法。
大概评论了每个知识领域的靠谱程度。从数学到物理再到化学、电子工程和机械工程,再到生物和医学领域,经济学、心理学和政治学领域,最后到日常生活中的常识,靠谱程度依次降低。当我们生活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作为智识分子,至少可以做到两点。一是不要执着于某一个特定的理论去做事,要opne mind。第二个是不要信一个自称全能的人。
第二篇文章 《时间简史》和《时间简史》刻奇
这篇文章还蛮有意思,差不多是抨击一个现象吧。什么现象呢,就是现在大家读书都以功利为目的,仿佛好像自己看了一本很牛逼的书就自鸣得意,仿佛自己就很了不起,而根本没有把重点放在这本书的内容上。我觉得说得超级对啊,《时间简史》这本书我也买了,然后也是看了二章没看不下去。
关于上面提到的现象,作者提到了“刻奇(Kitsch)”这个词。
这是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面提到的。意思就是:1.自我感动及感伤。2.难以拒绝的自我感动和感伤;3.与别人一到分享的自我感动于感伤;4. 因为意识到于别人一道,感伤变得越发加倍;5. 滔滔不绝的汹涌感伤最终上升到了崇高的地步,体验感伤也就是体验崇高;6. 这种崇高是虚假的,附加含义大过实际含义;7. 当赋予感伤崇高的意义之后,容不得别人不被感动与感伤。谁要是不加入这个感伤的洪流,就是居心叵测。8. 这是最主要的,刻奇是一种自我愚弄。
不过我觉得吧,对知识渴望还是件值得鼓励的事。虽然我现在还是在看很多超出我知识范围的书籍,但指不定哪天我就融会贯通了呢,是不是?
第三篇文章 《宇航时代为何还未到来?》
一篇小小的如题所示探讨宇航的文章。有一个比喻我还挺喜欢的,说是大航海时代两种模式,一是中国的郑和下西洋模式,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虽得美名,但是没有获得任何实际利益。第二种是欧洲模式,海盗、殖民者、冒险家,甭管什么方式,人家获得了实际利益。
而宇航时代呢,前几十年都是郑和下西洋模式。嘿,这个形容有点意思。说现阶段的载人航天都是形象工程,其实根本没必要放人上去宇宙探索,花钱不说,还吃力不讨好。很多宇航探索工作根本不需要人类上宇宙,唯一需要人类在宇宙的都是为了研究人类在宇宙的适应程度。之所以搞载人航天是因为老百姓喜欢....若是当初美国先搞基础科学实验装置而不是空间站,可能现在的科学又会先进很多。不过,who knows?
第四篇文章 数字如潮人如水
现如今,我们的生活是数字生活。几乎什么都可以被大数据预测,而数据成为了商业的宠儿。好的。。。
第五篇文章 把工作输给机器人
这是第四部分“未来,已经到来”的第一篇文章。大概就是讲的科学进步比我们想象得快多了,以前以为无人驾驶技术在很长时间内不能实现,现在好像都已经搞得很靠谱了,只是还没有大规模推广而已 。如果是这样的话,像司机这样的职业就要被淘汰掉了。其他行业亦是如此。如果是这样的话,那现如今很多的职业都会被淘汰掉,那么这些被淘汰掉的人都要去干嘛呢?答案之一是有新的职业会出来。然后明显还不够。所以,我们要想想,如何不被机器淘汰掉。重点之一就是要会机器人缺乏的能力,即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感和创造性。多学点艺术,学点创新,学点领导力,学点企业家精神。
第六篇文章 你比机器强在哪儿?
这个世界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人靠知识谋生的主流方法一变再变。
人的两个任务,一是打破常规,二是表达自己的好恶。这两点机器做不到。如此而已。我是挺喜欢看人工智能的相关题材的影视作品的。所以,对待这个主题,持续思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