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改进作风、密切党群关系的行动纲领,其本质是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的执政根基和战斗堡垒,深刻落实八项规定精神不仅是政治任务,更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的关键举措。这一精神的落地生根,对基层党组织具有多重深远意义。

一、重塑政治生态,夯实党的执政根基

基层党组织直接面对群众,其作风形象是群众感知党的温度的“第一窗口”。过去,部分基层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疾:会议文件泛滥却脱离实际,检查考核流于形式,干部脱离群众“走读”现象普遍。八项规定精神的落实,犹如一把“手术刀”,精准切除这些政治隐患。通过精简会议文件、规范督查检查、严控“四风”变异,基层党组织得以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将更多精力投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例如,某地推行“一线工作法”,要求干部每周至少三天驻村入户,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信访量下降40%。这种转变不仅净化了基层政治生态,更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党始终在身边”,从而夯实了党的执政群众基础。

二、强化组织功能,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八项规定精神的本质是破除官僚主义桎梏,激发基层党组织创造力。过去,一些基层干部习惯于“层层陪同”“材料政绩”,导致决策脱离实际、资源空转。落实八项规定后,基层党组织被迫摆脱路径依赖,探索出诸多创新治理模式:某街道建立“居民议事厅”,干部与群众围桌共商社区事务;某乡村推行“板凳会议”,干部蹲田埂听民声。这些实践证明,当基层党组织卸下形式主义包袱,其组织动员能力、服务群众能力、应急处突能力均得到质的提升。

三、锤炼干部作风,锻造过硬党员队伍

基层是干部成长的熔炉,八项规定精神为党员干部淬炼党性提供了“标尺”。过去,基层存在“吃拿卡要”“微腐败”现象,一些干部将权力异化为谋私工具。通过严抓公款吃喝、婚丧嫁娶报备、基层微权力监管等制度,基层党组织形成了“不敢腐”的震慑。更关键的是,八项规定推动了“不能腐”“不想腐”的机制建设:某市建立干部作风数字化监督平台,群众扫码即可评价干部表现;某县推行“干部家访”制度,将监督触角延伸至“八小时外”。这种全方位约束,倒逼基层干部转变作风,从“被动守规”到“主动担当”。调研显示,落实八项规定后,基层干部中“躺平式”“太极式”现象减少75%,涌现出更多“李保国式”扎根基层的实干典型。

四、永葆初心本色,防范“四大危险”侵蚀

基层党组织身处改革发展稳定第一线,面临“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四大危险更为直接。八项规定精神犹如一面“镜子”,照见初心使命的成色。某镇在脱贫攻坚中,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不仅完成脱贫任务,更培育出“干部当先锋、群众齐上阵”的攻坚精神;某社区在疫情防控中,党员带头值守卡点、代买物资,用行动诠释“人民至上”。这些实践表明,八项规定精神通过持续纠治“四风”,为基层党组织注入了“为民情怀”的基因,构建起抵御“四大危险”的免疫系统。

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对基层党组织而言,既是作风建设的“必修课”,更是政治生命的“保鲜剂”。它推动基层党组织回归“密切联系群众”的本质属性,在破解“大党独有难题”中发挥基础性作用。面向新征程,唯有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将八项规定精神融入基层治理血脉,才能让党的执政根基坚如磐石,让“人民至上”的旗帜在基层高高飘扬。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党中央决定,自2025年全国两会后至7月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严守...
    d89ea61493ed阅读 51评论 0 0
  •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从“两个务必”...
    请叫我雅玮阅读 62评论 0 1
  •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党的作风建设,用行动发号令、以身教作示范,言必信、行必果,出实招...
    王大花_7542阅读 141评论 0 0
  •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战略布局,坚持以上率下,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
    淡墨清痕阅读 430评论 0 1
  • 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要求,完善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深化以案促改,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引导干部树...
    一个哒不刘阅读 175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