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近两年,最常见的鸡汤文就是关于自律了,内容么无外乎就是早起、健身、读书之类,声称做不到这些是无法掌控人生的。实话说,我也尝试过,但感觉那些远远不够,也太表面和形式化了。
一个人的生活并不仅仅是工作、学习、健康水平、生活状态,还有心态、社会关系、当下与未来的关系等等。所谓掌控人生准确来说是要这些全部都在自己掌控中,至少偶尔的意外也在心理承受范围之内。这其实更难一些。
跟自律类似,还有有几种观点也很是流行,比如“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成功”,“再不疯狂就老了”……,就连爱情都有“一辈子总是要有一次不顾一切,忘记自己的爱情”……我不清楚什么时候这个世界变得如此癫狂,但感觉周遭的一切都是热血的,要么燃烧、要么灰烬。
在我看来,自律其实也只是这些追求疯狂和极致的现象之一,健身的日日打卡,鸡胸肉加小生菜就是一生的食谱;读书的每年100本,最好每天一本;早起的恨不得不睡……这样就叫掌控人生吗?要我说,这叫失控,是放纵了自己的欲望与野心。因为在我看来,所谓可控的人生是应该是平衡的,阴阳乃大道,什么东西被关注到极致,必然就会有东西被忽视到极点,无一例外。比如董明珠28年没有休假,家庭和孩子是永远的亏欠;再比如为了表达自己的孝顺,让父母在弥留之际备受折磨而无力抗争;再比如为了体现撕心裂肺的爱情,要么让对方发疯,要么让自己堕落……那么,所谓平衡的自律又是什么呢?
首先,从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上,看个人意愿,六四、四六都是可以考虑的。生活中的六或四还要拆分成社会关系和自己。社会关系中包括父母、夫妻、朋友等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继续拆分。
先说社会关系,情感上我们最多八分在对方,两分要在自己,对方身上的八分还有留三分理性。这里的社会关系包括父母与子女,夫妻,情侣,朋友等等。我并不是说在这些关系里要权衡利弊,而是人当让感情完全控制时,智商为零,做事只图一时的爽快,结果却事与愿违,回过头来又悔不当初。
比如家里老人罹患轻微的心脑血管疾病,这是常见的老年疾病,一般的中大型医院通过输液就可以缓解症状,自己则需要加强运动,调整生活习惯等等予以维持。而现在很多人为了表达重视,动不动就是协和、301,强烈要求支架、手术……最后不说把命丢了,生存质量也会大打折扣。其实这时我们需要的是理性,承认衰老的代价,接受合适的方案,谋求最恰当的生存状态。
再比如你是如此爱你的丈夫,恨不得为了他舍弃自己的生命,我们看新闻里,很多打骂不还手,疯狂生儿子……,哪怕对方一无是处也是觉得这是自己的命运,这样的人往往真的没有什么好结果,把一切真的变成自己的命运。而一个智慧的配偶关系是什么呢?不必有太多的要求,可以有美好的愿望;不存在所谓的奉献,只是甘心的相互付出;有万事无常的心理准备,保留自己独立的底气……所谓夫妻只是恰巧有幸携手半生的伙伴,只是出于责任或者恩怨的束缚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我们再把目光放到自己身上。在我们日常生活里,我认为最多八分符合宣传的规范,两分要留白,八分的健康与规律也要结合自己精力、精神状态予以调试。当然,我也并不倡导完全依据自己的舒适区来活,“站着不如坐着,坐着不如躺着”,人只会走下坡路。我只是认为人应该在学习区中去管理自己。原本身体素质不佳,精力不济,提高健康水平就要从散步开始,而不是每日五公里加举铁;原本没有阅读习惯,一见封面就犯困的,完全可以从短篇开始,给自己设计一个每日5页的例行日程安排;原本是夜猫子的,也可以从早起十分钟慢慢改善自己的作息时间,否则每日5点45,将让你一天都是崩溃的……
比如英语是很多人的老大难问题,那么不管结果如何,可以每天背20个单词,看10页语法;知道自己音乐天赋一般,但又想学下去,那就每天早起半个小时练练琴,总会一天好听过一天;感觉自己专业底子还是薄,没有整块的时间系统学习,那就把教科书翻出来,每天两三节的溜溜,看多了,知识体系自然就会有变化……这是例行的,人只要还能动,就可以这样做按部就班,如果有突发情况,放自己一天假也没有什么,第二天继续做下去。这样大大好过扎了鸡血疯狂一个礼拜,然后就把自己丢到沙发上告诉自己完全是个废物,然后等着下一次的鸡血。
最后说点常规意义上的正经事——工作事业。我个人认为最多八分的精力投入,两分要留给抬头看路和自我培养,这八分的投入也要分成专业和关系,根据工作性质和层次进行分配。
我从业十几年,跟过不少上司,也带过不少人,有两个极端的人都是比较麻烦的。一是愚忠,认为自己当下的企业就是一切,老板就是衣食父母,基本上把自己当成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这种人在几十年前的国企可能还是可以生存得下去的,因为预设里国企寿与天齐,老板也基本万寿无疆,至少企业寿命会超过自己的职业寿命,但现在风险就太大了。不说领导常换常新,企业本身也是风起云涌,很少有企业可以保证自己可以活得到每个员工退休,更不必说风云变幻的国家政策和宏观调控。这还是国企,私企更加难以测度,不要说到退休,小鲜肉入职,如果能企业能挺到你结婚生子,那就已经是成功企业了。
二是逆反派,认为老板都是忽悠和洗脑,自己有自己的想法,工作上只是谋生,自己要有自己的生活和想法,八小时一到必须不见人,上司、同事更是无心应付,我行我素。这类人实话说,在民企一般是裁员第一序列,在国企也基本碌碌无为,但这不是重点,关键是这些人浪费了自己最有效的成长机会。作为过来人的心得是,不论这个工作你是否喜欢,实际是否有意义,只要用心做,收获最大的都是自己。这也是我带过的很多后辈的反馈,离开我身边之后,总有人感慨,当时这件事没有应付就好了,再挖深一点就好了,不是“书到用时方恨少”,而是“经验到面试时方恨少”。不论你计划在这个组织多少年,哪怕一年,这个期间的工作内容和人脉关系都值得你用心去钻研和经营,这样当你离开时,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工作经历,一段实实在在,结结实实的生命历程。早些年,遇上这类孩子(PS:老人儿我就不说了),我会叨叨几句,但后来发现,这都是自己的事情,收效并不大。所以,现在我也懒了,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福报,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际遇。
那么不做这两类人应该如何呢?在工作和事业上我们的眼光要放在大的行业领域,大的趋势,而不是某个企业,某个时点,更不是某个领导,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我们要在眼前工作同时,抬头看看自己是不是被短期利益所迷惑,为一时的打击而挫败;被一时的繁荣所吸引,为偶尔的低谷而萎靡。比如最近国家在大力打击金融风险,很多人都觉得金融业风雨飘摇,而事实上金融业在经济发展上作为当前最高阶的经济业态,它只是需要理性,但整个经济不可能完全转实,因为现在已经不是工业革命时期;再比如国内大多数企业认为人力资源领域绩效和薪酬是核心,但在我看来,从大趋势上,人才开发才是核心,考核针对的是存量,未来人工智能大面积应用之后,人的潜力,技术无法取代的部分才会成为竞争力。这些都是大势,自己珍贵的两分要留在这里。
沿用前文的逻辑,人的情绪管理也是一样的,悲伤、喜悦、愤怒、郁闷都应当如同出手的直拳,微微留有余地,伸出去的手臂要进退自如。知道物极必反的规律,既不能放纵自己的喜悦到忘形,要看到喜悦背后的危机;也不能让自己抑郁到崩溃,要看到灰烬中的余火。尽力去做到——做事动脑不动心,待人用心不用情。
综上,这才是我认为的自律,把自己当成一个人,把生命看成一个水气球,小心的捧着,可以愉快的揉捏,但力度如烹小鲜,松就掉了,紧就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