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读三国演义故事学做人做事人生智慧(第一章)
(汉朝分裂为三国),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桓帝禁锢善类,宠信宦官。及桓帝崩,灵帝即位,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共相辅佐。时有宦官曹节等弄权,窦武、陈蕃谋诛之,机事不密,反为所害,中涓自此愈横。
封建社会王朝的动乱直到灭亡都是从上层开始,从皇帝朝庭开始的,禁止好人做官,朝庭充满坏人,坏人当道,则必然滥用职权,胡作非为,腐败透顶,以权谋私,卖官鬻爵。但好人坏人的标准是什么?人性复杂,往往好人也有不好的方面,坏人也有好的方面,对国家对国民社会大众功大于过或做的好事/做的贡献或做的有利的事远多于远大于过失过错或坏事或损失的人应当是好人善类,相反就应当是坏人恶类。
皇帝宠信宦官实际上就是偏听偏信宦官,被宦官蒙敝玩弄。大将军与太傅两位最有权势的大臣高官都斗不过宦官,都失败被杀,为什么?因为宦官背后有皇帝撑腰,皇帝才有最高权力,说明皇帝对宦官宠信之深,宦官与皇帝基本已成一体,宦官成为了皇帝的代理人代言人代权人,已成为凌架于大臣之上的势力集团。
古代封建社会,只有明主明君才不会偏听偏信宠信宦官,非明主明君大多会不同程度宠信宦官,昏君及末代君主更是完全被宦官操控,成为宦官手中提线木偶。在皇帝被宦官蒙敝掌控情况下与宦官斗,甚至想杀宦官,基本上是自寻死路,成功概率很小。窦武陈蕃可以说付出了灭门灭族代价,没有任何成效。
封建社会王朝争权斗争都是你死我活的,赢者通吃,胜者为王败者死,残酷血腥,互相杀伐,因为矛盾不可调和,因为为了权力的安全,为了争夺更多更大的利益/权力/财富,人的欲望贪念贪欲没有止境,必须适当克制在适度范围内。
窦武与陈蕃都位及人臣,一人之下,千万人之下,如果不与宦官争权争斗,做太平官,与宦官妥协,友好和平共处,则他们二人就不会失败被杀,你把对方当敌人想除掉别人,别人也会设法除掉你。顶级大臣为什么斗不过宦官?因为宦官的靠山后台老板是皇帝,宦官后面有皇帝撑腰支持,得罪宦官可能就是得罪皇帝,想杀宦官,如果皇帝不同意,就杀不了,反而可能被反杀,风险巨大,果然窦武陈蕃失败了,结果窦武兵败自杀,被枭首于洛阳都亭,宗亲、宾客、姻属悉被处死,家属徙日南。陈蕃也事败而死。从窦武陈蕃的灭门灭族后人应当吸取什么教训呢?
议郎蔡邕上疏,以为蜺堕鸡化,乃妇寺干政之所致,言颇切直。
他的上疏把天灾人祸全部归罪于宦官及后宫女人干政是片面的,天灾与他们无关,人祸与他们有部分关系。
蔡邕这样说相当于得罪了宦官集团,得罪了后宫外戚女人集团,相当于自杀。因为这两个集团是皇朝最有权势的集团,是皇帝最宠信的集团及人,后来果然:遂以他事陷邕于罪,放归田里。幸亏蔡有大才是名士,对方没有赶尽杀绝。
也说明在封建社会做官不能实话实说,不能乱说话,不能随意提意见建议,否则可能有牢狱之灾及杀身之祸。
哎,在封建社会做官的风险很大,伴君如伴虎,君老虎生气发怒后果很严重,是要吃人的,君王的权力没有制约,末代君主常常根据自己的喜恶为所欲为,必须管住嘴,谨言慎行,否则分分钟钟让人灭门灭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