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在豆瓣看到的一个话题 “网络流行语令我们更有趣了吗?” 于是写下了一些感想。
很久以前,我和朋友不止一次讨论过网络流行语带来的乌烟瘴气。多久以前呢?忘记确切时间了,只记得是“给力hold住23333”铺天盖地袭来的时期。
“这满屏的垃圾,有意义吗?”
“还会不会说点人话了啊!没有自己的语言吗?”
“符合语境了用一用,不符合语境制造语境也要用一用。”
“难道真有人觉得很有趣?刚开始还行,说多了真的不无聊?”
是的,我们当时就是这么愤青。义正言辞的架势,仿佛看到全国人民都快不会说话了,语言组织能力即将光速下降,不仅如此,还拿无聊当有趣,太严重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每当一个新的网络流行语又冒了出来,我的内心都相当抵触,时不时还会默默diss一番。
再后来,我释然了不少。释然的原因不是被某句新鲜出炉的机灵话征服了,也不是某天刷微博一激动不小心回了句”一言不合就开车”从而只得接受这样的自己,而是逐渐发现,这种对网络流行语会侵蚀大众思考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的担忧,好像只是知识分子和资深互联网用户(也包括我这种非资深没知识的闲操心用户)单方面意淫式的担忧。
事实是,相当一部分人既不是每天无时无刻泡在互联网上,也不是文字相关工作者,上网只是图个轻松罢了。工作之余,刷刷微博看看剧,开着弹幕吐吐槽,大家随便说一说,没人在care的好嘛!况且,这些诙谐的小词小句之所以能流行起来,它们在精准表达和使用度广阔的层面上,怎么说,确实很优秀了。精准表达才能戳到大众的G点,使用度广阔就造成了大面积被重复。
至于依赖使用网络流行语是不是一种反智,以及是否会限制人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我的感觉是:没那么严重吧。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中,并没有见到谁因为在网上频繁使用“扎心了老铁“,就组织不了语言、报告不了工作、和朋友聊不了天了。这里其实存在一个以己度人的误区,对有些人来说,工作性质和兴趣导致网络占据其生活的比重很大,但对于更多人来说,就是看一看、玩一玩而已。
是的,我依然没觉得网络流行语有多有趣,只是之前那种偏见消失了大半。如果非要定义网络流行语的精髓,“共鸣”和“心领神会”应该更合适。
生活已经很忙碌了,在网上看到的东西,有各种言简意赅的词语,能恰如其分表达大多数人的心情和感受,为残存的表达欲提供一个不费力的出口,并且能迅速得到别人的心领神会和共鸣,大概就是它们存在的意义吧。一句“我可能XX了假XX”就能让所有人明白其中内涵,又何必非要打上好几行解释说明呢?
然而,确实有一部分人每天频繁反复使用网络流行语,即使生搬硬套也要说,甚至大多数时候文不对题。你想跟他探讨一件具体的事,得到的不是一句 “这就很尴尬了!”就是一句“老司机带带我!”,令人失去与之交流的欲望。
真到了这种无法正常对话的程度,应该属于语言障碍了。而语言能力障碍背后的根源是词汇过于贫乏和思维逻辑混乱,这个锅让网络流行语来背就有点儿不公平了。没有网络流行语,他们也会给你机械背诵名人名言的,再不济还有鸡汤金句呢,总有一款语系,能让你们的对话无法深入下去哦。
网络流行语并没有让我们更有趣,有趣的门槛没有这么低。会限制人们的思考吗?倒也不至于吧。
大千世界,随意一些。人生嘛,最重要的就是relax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