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地单位都在畅谈“家风”。因工作需要也提笔写了家风。但这里,我不说家风,只想将家风文中涉及父母的部分放在简书作为一种记录。
家风是什么?在我看来,家风就是父母之风。每个家庭的生活作风都为父母主导,父母之风如何直接影响后辈的为人处世之道与待人接物之风。因此,我不谈其他,只想简简单单的说说我的父母。
我的父亲生性寡言、为人严肃,但是做事认真、一丝不苟、谦让不欺。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那时候家庭贫困、生活拮据,父亲作为家中老大身下有五个弟弟妹妹,初中毕业后成绩优良的他放弃了高中学习,开始正式帮忙养家,跟着爷爷做工、跟着奶奶下地。我想,对于学业父亲肯定是遗憾的,可是对于家庭他知道自己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听奶奶讲,年轻时的父亲也曾为了自己的梦想独自外出闯荡。或许是对家庭的不放心又或者其他原因,不久后父亲回到了家中安静的做着农民,与土地做着一辈子的朋友。年轻的我们都有过热血沸腾的青春与梦想,明白能够放弃自己的梦想担起家庭的重担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
父亲一生都在与土地打交道,就算只是给地除草,他也做得严谨认真,连母亲都笑话他说“别人对待自己的孩子都没他那么认真”。我跟着父母下地的时候,偷偷观察过父亲。土地、农田在他眼里似乎就不是单纯的一垄土、一块地、一片田,而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活物”。翻地、播种、除草、施肥、收割……他静静的做着手中的活、眼神专注、偶尔自语,像似在问候、与老朋友进行一场“无声胜有声”的对弈,专注、认真、不抱怨、不嚷嚷。其他人都已经草草了事回家休息去了,父亲还忘乎所以的劳作着,奶奶、母亲常抱怨他说这样不懂得饭点与休息会坏了身体,父亲也就笑笑了之。
我的母亲嫁给父亲之后,跟着父亲一起担起了养家的重担,他们夫妻俩不仅要养自己的小家还要照顾有父母、弟弟妹妹的大家庭,直到我的那些姑姑、叔叔各自成家。我的奶奶在儿女各自成家后开始跟着叔叔家,直到现在我们家这位亲爱的老太太还天天给叔叔家做家务、种菜、养鸡鸭,没一天闲的住。小时候的我看不懂,偷偷问过我的母亲“妈妈,为什么奶奶就帮叔叔家做事而很少帮我们呢?我觉得不公平。”母亲听完我的话,笑着说:“有什么不公平的。你叔叔年纪轻些,本来就该帮呀。我们都是一家人,帮谁都一样的。作为家人,要相互包容、忍让。这样一家子和和气气的,总比吵吵闹闹的好呀。你要记住:有人帮忙,我们要感恩;没人帮忙的时候,我们就自己努力一点很快也能做好……”
随着成长,我开始慢慢明白母亲的坚忍与不易。母亲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她的父亲。在那个“多劳多得”靠劳动力分粮的饥饿年代,与外婆、舅舅母子三人受尽了煎熬。母亲从小就学会了如何隐忍、如何自力更生,对于现在靠自己双手能创造的生活母亲是很知足的。
从我记事起,就没有听到过母亲对于家庭重担抱怨过一句或者奶奶对母亲一句不满的话。我想就算放在物质充裕的当今,也没有几个女性可以做到如此,更何况是在过去那贫困年代。就连嫁到家中几年的大嫂也常说“妈确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虽然我自己做的很不错了,但是与妈相比真的是‘小巫见大巫’。她对奶奶的恭敬、对婶婶的谦让、与邻里的和谐真的让我们自愧不如。”界于我家和乐的气氛,我的大嫂二嫂也相处和睦。都说婆媳关系难、妯娌关系僵,在我的家里,一切都简简单单、和和睦睦。
我的母亲还有很大的一个优点就是不乱说话。农村最怕“长舌妇”,乱嚼舌头很容易破坏别人的关系。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母亲不会乱说别人的家里长短,邻居来聊天、抱怨,母亲从不以话传话、以讹传讹,用现在的流行语说就是“知而不言”、“做一个深沉、内心有一片海的人”。
我家一直都是邻居们的一个聚集点。爷爷在世的时候邻里家中大小事都爱找爷爷探讨,慢慢的,他们开始跟我的父母商量了。夏天,大家伙坐在门口石板凳上吹风、乘凉、拉家常、商量事情;冬天,挤在屋内取暖、喝茶、唠嗑儿。我想,这就是所谓的“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
母亲的勤劳、坚韧、善良、大度与父亲的认真、担当、谦让、责任感树立了我家的家风,他们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身影随着时间的脚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后辈。美好品质的遗传与良好家风的熏陶伴随我们的成长,像春天的细雨缓缓的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像冬日的暖阳温暖着我们的心房,像盏明灯照亮的我们人生路。
一个温暖人心的家,从来不只是人与房子的结合,而是爱与信念的凝聚,气质与传统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