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分享个人能力提升的方法,常常喜欢类比金庸武侠世界里的人物或武功,因为一路修行下来总是觉得很多经验和金庸先生的思想暗合。攒的多了就想做一下系统性总结,不知道大家会不会有共鸣。
1. 学习知识 → 修炼少林武学:两类知识配合修炼
《天龙八部》中武功最高的莫过于扫地僧了,乔峰、鸠摩智、萧远山、慕容博等人在扫地僧面前,如同孩童一般,不堪一击。因此,扫地僧是真正的世外高人。对于如何练少林七十二绝技,如何才能避免走火入魔,扫地僧曾说过一番话:“修习任何武功之时,总是心存慈悲仁善之念。倘若不以佛学为基,则练武之时,必定伤及自身。须知佛法在求渡世,武功在求杀生,两者背道而驰,相互克制。强大的武功一定会对自身有很大的伤害,需要用高深的佛法化解。只有佛法越高,慈悲之念越盛,武功绝技才能练得越多。次序颠倒,大难只在旦夕之间。”
在这点上,我也深有感悟,我自己有两套截然不同的知识系统:
一类是“正的知识”,它们是构建性,像刻刀一样,把复杂的真实世界拉到逻辑世界进行简化、建模,可以用来“做事”,包括商业、产品、科学、技术、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等。但需要注意的是,用的太猛,会被理性遮蔽,技巧过盛,得失心过重,毕竟追求的都是钱权名利,容易“走火入魔”。
所以要配合修炼另一类“负的知识”,它们是解构类的,像画笔一样,可以描绘真实世界,体悟逻辑之外的东西,尤其是真善美爱,可以用来“修心”,包括非理性哲学、儒释道思想、艺术、人文等等。它们可以把我从世俗斗争中定期拉出来,平静内心,赋予生活意义。
两种知识两种修炼方法,一正一负,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两者相互配合,各取所需,各补所短,是为最佳。
2. 吸收经验 → 小无相功:快速学习和模仿
《天龙八部》中的逍遥派有一种强大的内功,叫“小无相功”。拥有小无相功的人,只要知道其他武功的招式,便能模仿别人的绝学,甚至可能胜于原版,外人很难分辨。小无相功的修习者包括逍遥子、无崖子、李秋水、鸠摩智、虚竹、丁春秋等人物。
我常用小无相功来隐喻自己一直在锻炼一种能力——“快速学习和模仿能力”,可以短时间内获取某个领域的大量的信息或专家经验,快速消化,再把它们缝起来,变成自己的。这样一来就可以模拟出这个领域的技能。主要修炼方法是这样的:
- 首先,在态度上,要有“绿灯思维”。外部的信息、别人的观点,不论是否和自己已有的冲突,都能第一时间接受,让头脑中可以保存两个相反的结论,然后再消化。
- 其次,在知识上,需要建设一套很厚的通用性强的基础知识。比如逻辑学、思维方法、自然&社会科学范式等,这些知识形成的体系足以支持在上层快速接入并兼容那些应用层面的知识和技能,基础知识越厚,在上层构建应用层知识越快。
- 最后,需要持续吸收“营养”,也就是经验。比如定期泛读某个领域的书籍、通过交流和观察获取身边人的经验、持续跟踪业界的某个产品&项目&人物的演进等等。
我自己在工作上也一直在用类似的思路磨炼自己,最早做一线工程师,每天写写代码本来很快乐,后来遇到一位很厉害的技术架构师,心向往之,就贴着他学习,然后一有机会,自己也做了架构师。再后来又遇到一位很厉害的管理者,心生崇敬,然后吸收了他的招式自己也开始做管理者。转型软件工程专家也是类似,再之后到了互联网公司,相继开始从我身边有一技之长的小伙伴身上吸收能量,什么产品、运营、数据、算法各种领域来者不拒。这样一来,我就可以按不同场合所需,模拟用出各类相应的技能了。
记得我师傅形容我说,我像一株藤蔓,就是那种缠绕在树上的寄生植物,一路走来总是从别人身上吸收营养,吸收他们的知识、经验、技能,吸收他们的眼界、见识、阅历,甚至还有吸收他们的兴趣和生活方式,每次吸收完,都会变得更加丰富。
不过我徒弟又给了我一个另外的视角输入,徒弟说我像一条小溪,有自己的流向和目标,从来不等人,但流过之处可以滋养一片森林,也能滋养身边的人。但我不喜欢花时间“教练式”辅导别人,无论什么工作,如果觉得重要但假手于人又达不到标准,就直接自己上手,所以只有通过近距离观察和解构我做事的手艺才能有所领会和成长,也正因为如此,聪明且有慧根的人才会被滋养。
3. 运用技能 → 太祖长拳:深度 > 广度;结果 > 招式
《天龙八部》中的聚贤庄一战,乔峰用一套太祖长拳,打败天下英雄。太祖长拳,号称三岁孩童都会的拳法,为何在乔峰手里发挥如此巨大的威力?武功招式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看谁来用,如何用。对照组是《神雕侠侣》中的年轻时的杨过,金轮法王曾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杨过的问题,说他武功花样甚多,全真派的、欧阳锋的、古墓派的、九阴真经、洪七公的、黄药师的,诸般武功着实学了不少,但博而不精,杂而不纯,难成一流高手。
吸收知识和经验固然重要,但在技能的运用上关键不再花样有多少,更多是注重实际效果。以做“产品”为例,产品领域的知识体系江湖流传的至少有10多套,但真正用起来,不在于过程中用了多少奇技淫巧,而是注重产品所达成的客观结果,再以结果反过来淬炼自己的技能。结果不好,什么招式都是花架子。
4. 总结经验 → 九阴真经:内功心法与招式并重
《九阴真经》首次出现在《射雕英雄传》中,并贯穿于《射雕三部曲》。它的作者黄裳原是文官,因校对《万寿道藏》而悟通武学义理,后来他被派遣消灭明教,因个人能力出众,杀伤了许多明教中人,引来仇家寻仇,导致家人被杀。为报仇,黄裳隐居40多年,苦思破解敌人武功之道,最终将毕生所学写成《九阴真经》,传之后世。《九阴真经》分为上下两卷,上卷是武学心法,是黄裳在道经中悟得,下卷是黄裳记录的对手比较厉害的武功招式以及他自己研究的破解之法。
我自己完成某一个领域的实践后也喜欢写经验总结,一般分两类:
一类是《XXX之道》,一般是道法术器结合的实践总结,有理论、方法,有案例、经验,通常需要具有一定的领域深度和高度,目的是为所在领域贡献实践,让同行参考。
另一类是《XXX指南》,一般是用来观照新手的。比如我今年总结了一篇《效能产品经理修炼指南》,写作思路和《九阴真经》如出一辙,前半部分是心法,包括基本的方法和案例(案例是为了帮助理解方法)。后半部分是招式,主要都是从我自己或对标产品上学来的优秀实践或失败案例,并且我会思考好破解之法,也一并记录。这样的指南就可以为新手指明一个从入门到专业的路径了。
5. 淬炼经验 → 独孤九剑/太极剑:领悟原理,而非模仿招式
在《笑傲江湖》中传剑这一章,风清扬传授令狐冲“独孤九剑”时,有过一番解读:令狐冲在思过崖面壁,看到洞中五岳剑派的招式尽被魔教十长老所破,心灰意冷,感觉再怎么练剑也是徒然。后来得风清扬指点,才始明白,招术虽妙,只要一招招分开来使,终究能给人破了,若使各招浑成连绵,敌人便难以破解,前招破绽可用后招弥补。而真正上乘的剑术,则是能制人而决不能为人所制,独孤九剑便是以无招破有招的典范。剑法中有招如无招,但存招式之意,而无招式之形。
在《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传给张无忌的太极剑也包含了同样的道理。张三丰传给他的乃是“剑意”,而非“剑招”,因此要他将所见到的剑招忘得半点不剩,才能得其神髓,临敌时以意驭剑,千变万化,无穷无尽。倘若尚有一两招剑法忘不乾净,心有拘囿,剑法便不能纯。
应该侧重领悟“剑意”而非单纯积累“剑招”的例子,看似说的玄乎,其实特别符合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比如:
上学期间,学霸平时经典的题只要做一遍,领悟“剑意”即点到为止,在考试中便能不拘泥于具体题目,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取得很好的成绩。很多同学平时也很努力,花大精力在题海战术,但一到考试见了新题就不会做,这就是只记“剑招”的后果。
职场中,很多同事以为持续积累工作经验,每天努力完成工作任务,甚至不停接手更难更复杂的工作,时间久了便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实际上,单纯积累经验久而久之只能增加工作的“舒适感”,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低水平的重复上,正如路边老大爷下了一辈子象棋,也不过就是中等水平,真正能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将能力跃迁到专家水平的人总是凤毛麟角。
高手提炼“剑意”,普通人拘泥“剑招”,这个思想背后暗合“学习”这件事的终极规律。所以,学习是什么?
学习是从有限的例子中,找出问题和答案之间规律的一个过程,而所找出的规律叫做知识。积累经验的目的是为了掌握了事情背后的规律(或者说是“原理”),一旦淬炼出规律,就可以批量的解决一系列问题。(从某种意义上,“人”学习和“机器”学习的原理如出一辙,用经验/数据来淬炼出规律)
所以,我们没必要追求无边的“博学”,那些“剑招”只是用来观照新手达到更高境界的台阶,是早晚都要跨越的梯子,不停的学习招式,获得只是反复在新手村杀鸡的重复经验罢了。正确的路径是应该寻求思想整顿,在有限的“剑招”中领悟背后所表达的“剑意”,即在有限的经验中,淬炼出原理,掌握规律,多问为什么,深度思考,这就是普通人和高手(或者说某个领域专家)的区别。
未完,持续更新中…
单虓晗 写于2024年7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