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走哪儿算哪儿的漫游(5):南通走马观花

      江苏南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老城区古迹随处可见。

      我们去南通,是奔着狼山去的。但在遍地绿荫的城里随意游走,另一种感觉。

      在街巷里,远远看见一座体量不小的古建筑,走近看,是隐于闹市中的大成殿。   

      大成殿是南通文庙仅存的建筑。文庙始建于北宋初期(980年),过去规模很大,如今仅剩下了大成殿。现存大成殿修建于明代,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很是壮观。可惜我们去时殿门紧闭,门前小广场倒是热闹非凡,原来这里已变成古玩市场。

    城隍庙则安静多了。它也建于北宋初年(961年),本在市中心位置,1998年迁建于此。

城隍庙


城隍庙


城隍庙


城隍庙


      西洋式的钟楼,是南通走向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民国三年(1914年),实业家张謇与其兄从上海买来巨钟,在南通城中心建造了一座西洋式的钟楼。两年后,钟楼上又增添消防警钟,还配备了代表方向的色旗、色灯,遇有火情,同时张挂。 随着历史的演进,报时更鼓、消防警钟久已消失,而钟楼上的时钟依然运行。

      神奇的是,钟楼后面还有一座古建筑,竟和钟楼连在了一块儿。这是始建于元至正九年(1349年)的谯楼,前身是宋代用以了望的戍楼。清道光八年,通州知州周焘将谯楼维修一新,新命名为“星枢楼”。

      两座建筑连体,一中一西、一古老一现代,成了非常独特的景观。




      1894年,41岁的南通海门人张謇中了状元,次年创办纱厂。随着纱厂、油厂、冶铁厂、垦牧公司、轮埠公司……在南通遍地开花,南通开启了现代化之路。张謇还创办了多所学校和博物馆,在全国都是最早的,成就了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的美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张謇居功至伟。

      南通城里有不少张謇的痕迹。

      在南通老城区寺街里转,看到柳家巷15号,不觉肃然起敬。这是张謇创办的“通州女子师范”旧址。老房子建于清光绪年间,张謇和他的哥哥张詧买下它并加以修葺后,创设了中国第一所设本科的女子师范学校,引领近代中国女子教育。


      一个人,一座城。

      历史不能忘记。

      在南通老城区,我最喜欢濠河,它穿起了南通博物苑、中国第一座纺织专业博物馆、城隍庙、天宁寺、光孝塔等一系列人文景观。沿着周长10公里的两岸绿道行走,亭台桥榭掩映其间,同时不乏高楼大厦。







      濠河原为古护城河,后周显德五年(958年)筑城即有河,距今有千余年的历史,是国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古护城河之一。濠河水面最窄处仅10米,最宽处达215米,曲折迂回,呈葫芦形状,环抱老城区,使南通形成了“水抱城、城拥水,城水一体”的风格,在国内少见。

      南通三塔有讲究。支云塔在狼山、文峰塔在古运盐河畔、光孝塔在天宁寺里。

      “先有塔,后有城”,这塔指的就是天宁寺里的光孝塔。天宁寺初名光孝寺,始建于唐懿宗咸通四年(863年),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宁寺



天宁寺里的古树

      光孝塔在天宁寺西北隅,建于咸通五年(864年),是南通三塔中的爷爷。光孝塔为五级八面砖木塔,塔身建于须弥座上,颀长玲珑,每层有四门。塔顶承露盘上有相轮七重,上施宝珠,围以光焰,显得巍峨高峻。

光孝塔

    文峰公园里的“文峰塔院”是一组明清建筑,文峰塔就在院子里。文峰塔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是南通三塔里最晚的,属孙子辈,但又是最高大的,高达39米,雄立城之东南。

文峰塔院


文峰塔

      当年建文峰塔,是为了“补山水之形胜,助文风之盛兴”,因而成了南通人崇文兴业的象征。文峰塔建成后,南通共走出了近百位进士,其中包括两位状元。文峰塔院里有一株罗汉松,树围近两米,树岭400多年,和文峰塔同龄。

      南通城郊的狼山、城内的寺街老建筑群是我们行走的重点,但在城里的大街小巷随意穿行、沿着濠河走走停停,遇上没见过的小吃就吃上几口,感觉更有意思。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