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有看成存在,把无看成不存在的话,我用下面的话来反驳。以下我的讨论都是建立在承认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上面的,即将有无都看作是存在,是反向着来反驳的。
将有无看成是物质的存在状态,即显和隐。在这方面“信则有,不信则无”和“岩中花树”有异曲同工之妙。“岩中花树”如下。
《传习录》记载:先生(指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私以为,显和寂均是物质存在的两种状态。承认一个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我们说,如果一个物体存在,那么实在性就是它的最本质的属性。一个物体本来就在那里,自己看不见不代表它不存在,而在于它没有进入你的内心。所以它是隐的,它的状态是寂的。而你一旦看见了这个东西,那么它就进入了你的心灵世界。
而我以为康德就相当于从理论上说出了王阳明没有说出来的话。所谓的显隐或者是显现和寂的概念不就是对主体来说的吗?康德以为对象符合观念,而不是观念符合对象。我想我们能够从这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对象也是一种观念——对象观念,这个对象观念本身就是我们自己的主观建立起来的。因此,我们的观念当然可以与之相符合。我们的观念要符合一个外在的对象是不可能的,但我们的观念要符合一个我们自己建立的对象是可能的。在“信则有,不信则无”中,信与不信----不管是为什么信或者是不信的,但是它们是主体的一种态度。别人给我们说了一个事物,我信了,那么我在脑海中或者说是在意识中建立了一个观念(康德以为是一个时间图型),这是由想象力而出现的。于是你可以称为“有”。而如果不信,则是由于我可能经过我的一系列分析,我并没有建立起来这样的一个观念。于是这就是所谓的“无”。
在这里,我假定一个东西是存在的,因此有无都是存在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
关于“信则有,不信则无”的反驳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摘要:王路教授的《研究还是读后感》一文从分析哲学的立场出发,对我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句读》以及以“句读”方式...
- 陈嘉映/王庆节 译 第一章 存在问题的必要性、结构和优先地位 第一节 突出地重提存在问题的必要性 我们的时代虽把重...